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建造年代距今230年 敦煌清代糧倉修繕後即將開放

建造年代距今230年 敦煌清代糧倉修繕後即將開放

日期:2016/12/14 11:05:0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繁華的敦煌市區南大街的沙梁巷,坐落著一處建造年代距今230多年、鮮為人知的人文景點— —敦煌糧倉。隨著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來臨,敦煌糧倉的修繕工程開始招標,即將作為敦煌市區的又一處人文景觀,修繕後將對外開放。

 

  據糧倉工作人員介紹,糧倉建築時先裡後外,即先建框架,後打牆體;牆基底部由13層青磚砌成,牆體用土坯和混合土夯砌而成;牆體底寬1.4米,頂寬0.7米;牆面用黃土、沙石、麥稈等物和成泥巴砌成,屋頂用黃土、小石粒、蘆葦等物和成泥巴鋪蓋,倉頂上面的小石粒主要起緩沖雨水沖擊的作用。糧倉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主要原因是其內部結構采用了“四梁八柱”的建造方式,其“骨架”全是口徑約40厘米的圓木,大梁與柱子的連接處沒有一釘一鉚,木頭與木頭之間是用陰陽卯連接起來的。

 

  “敦煌保存下來的這些清代糧倉在西北地區乃至全國都十分罕見” , 敦煌市博物館的一位文物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乾隆和光緒年間,清政府在敦煌和張掖設置糧倉,目的是為了保證青海、西藏、新疆的邊防穩定,所儲糧草主要來自張掖的高台、臨澤和新疆等地,時稱“恆豐糧庫” .這些糧倉邊建邊用,共建72棟400余間,到民國年間僅存百余間,解放前一直屬軍供糧庫。解放後,這裡曾有駐軍,後因糧庫大部分被拆,上世紀50年代交由地方管理。2003年,敦煌糧倉被甘肅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定名“敦煌南倉”。來源:蘭州晨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