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白塔寺川古建築營造技藝
日期:2016/12/15 2:04:1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2009 年9 月28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被列入“人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此之前,“永靖白塔鄉古建築藝術”已在2008 年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2 月3 日,“永靖古建築修復技藝”正式獲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靖白塔鄉古建營造技藝是一種以木材為主要材料,以榫卯為主要結合方式,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一種古建築營造技藝。“白塔的木匠,五屯的畫匠。”相傳木匠始祖魯班在炳靈寺開鑿石窟,功成離去途中不慎將一把斧子遺失黃河邊的白塔寺川。從此,白塔寺川名匠輩出,個個出類拔萃,聞名西北,蜚聲全國。西北地區的建築,大到宮殿廟堂,寺院道館;小到亭台樓閣,村宅民居;盡為白塔掌尺所建。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白塔掌尺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授的營造技藝遭到毀棄,瀕臨失傳。本文旨在對白塔寺川古建築營造技藝的歷史、發展、種類、價值以及傳承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以提高對白塔寺川古建築營造技藝的認識,促進其保護與傳承。
一、歷史沿革
(一)歷史淵源
白塔木匠早在西漢時已聲名遠揚。東晉時期,白塔木匠在絲綢古道的黃河渡口修建了炳靈寺和凌空棧道。炳靈寺坐落在永靖縣西南寺溝峽黃河岸北,在南北長2 公裡的陡峭險峻的紅砂巖懸崖上,石窟神龛鱗次栉比,棧道凌空,雄偉壯觀;這座炳靈寺石窟不僅以石刻雕像作品見長,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同樣與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齊名。西晉時期,白塔木匠修建了黃河“天下第一橋”———“河歷”橋,後又建“飛橋”。建於唐代的炳靈寺“大佛閣”亦是出自白塔掌尺之手。著名學者、文史學家鄭振铎先生曾贊歎道:“此建築是先民創造的偉大藝術寶藏”。元、明、清時期,藏傳佛教興起,藏、蒙、漢等民族盛行修建寺院,直至民國時期白塔木匠人才輩出,湧現出陳來成、胥步山、朱存聰、陳闖成、海葫蘆等著名工匠21 位。據《永靖縣志》記載,1954 年白塔木匠有1 686 人。“文革”時期“破四舊”古建築營造停止,白塔木匠從全國各地回到永靖縣務農,傳承被迫中斷,產生了短暫的斷層。改革開放後,白塔木匠重振雄風,對毀壞的古建築進行修復,同時新修了敦煌上下寺、月牙閣、敦煌山莊、“四庫全書”文溯閣等大小近5 000 座古建築,名聲大震。據“永靖縣古建公司”統計,1978-2012 年,白塔木匠共修佛寺5 112 座,廟觀1 428 座,清真寺3 718座;維修舊建1 478 處;其他如亭、閣、館、堂、民居等民間不注冊修建的建築,則更難以數計。
(二)興起原因
首先,中原封建王朝對西部邊疆各民族采用懷柔、羁縻政策,鼓勵倡興宗教,促使西北地區宗教繁榮,宗教建築日益繁多,樣式豐富多彩。元以後,藏傳佛教格魯派興起,且大量回族集中於西北,因此,大量興修清真寺和佛教寺院。其次,西北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雜居,導致戰爭不斷。戰爭中各種建築首當其沖受到破壞,頻繁出現建了毀、毀了建的惡性循環。這樣的狀況致使白塔木匠的修建工程從未間斷。同時,由於當時寬松政策,民族聚居地客觀上擺脫了中原“營造法式”的束縛,匠人可以盡情發揮藝術想象進行藝術創作,表達出自己對古建風格的感受,這為他們施展聰明才智提供了自由的舞台。發展到現在,白塔掌尺們已能熟練修建宮式、藏式、回式、回漢結合式、藏漢結合式等風格的古建築,並在此基礎上發揮他們的智慧進行獨特的風格創造,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建築形式,而且以獨一無二的顯著特色,在西北乃至華夏建築史上閃耀著炫目的光芒。
二、區域環境
(一)自然環境
永靖縣位於甘肅中部西南,臨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東與蘭州市接壤,南鄰劉家峽水庫,素稱“河州北鄉”。永靖地處內陸,大陸性氣候顯著,屬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境內溝壑縱橫,植被稀少,氣候干燥,年平均溫度5~9℃之間,年平均降水量為300 多毫米。過去,這裡山大溝深,交通閉塞,文化落後,氣候干旱,土地貧瘠,有“十種九不收,過完春節就出走”的民諺。而現在,時代變遷,永靖縣交通四通八達,水利便給,特產豐饒。
(二)人文環境
永靖縣總面積1 863.6 平方公裡,有17 個鄉(鎮),人口23 萬人,縣境有漢、藏、東鄉、撒拉、回、土、保安等11 個民族。黃河由南而北貫穿全縣,其間有洮水、夏河、湟水注入,水利資源豐富。永靖縣處於黃河古文化荟萃之地,是中華民族黃河古文化的發祥地和傳播地之一,有五千年燦爛輝煌的黃河古文化。此地還是古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要沖,古生物的伊甸園,彩陶之鄉。優秀歷史文化對當地古建築技藝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了永靖白塔鄉古建築技藝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