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而南牆中央之安門 則緊銜前往城南禮制建築群的大道

而南牆中央之安門 則緊銜前往城南禮制建築群的大道

日期:2016/12/15 1:29:1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漢高祖劉邦乃在渭水之南另建新都長安,其平面大致為不規則矩形。城牆周長22690米,包納面積35平方公裡,每面有城門三座。其中北牆西側之橫門及東牆北端之宣平門,分別為赴渭北及東去洛陽的通途。而南牆中央之安門,則緊銜前往城南禮制建築群的大道。城內主要道路有南北向八條,東西向九條。其中安門大街長5500米,寬50米。

    漢武帝時,又在城西修造建琉璃瓦章宮及上林苑。此城雖系新建,但平面及布局均未按均衡對稱原則,亦無明顯的宮城范圍。這是因為長安之興建乃自南端之長樂、未央二宮開始,然後才次第擴及其他。因此城內宮殿、道路、市肆、民居之布置均不甚合乎章法。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將國都由雍(今陝西鳳翔)遷來鹹陽(今陝西西安以北),至始皇統一全國及二世滅亡,均都於此。該城在渭水北岸,東西約6公裡,南北約7.5公裡。秦末戰亂致使城毀,後渭水又北移4公裡,故遺址保存甚少,經發掘未見城垣。宮城位於城北,東西約900米,南北約580米,僅北、西、南三面有宮牆,內發現建築基址八處。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大興土木,修長城、建阿房宮及通往全國各地之馳道,開南境之靈渠,溝通湘、珠二水。……創前人之未有。

    漢代的建築活動十分活躍。例如:首都長安、洛陽的建設,大量宮室、離宮、苑囿的興造,長城防御體系的進一步延伸與完善,大規模營造陵墓。達到了前世所未有的地步,並形成了中國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這一點反映在建築上,則是對建築材料更有利的加工,以及在建築中若干鐵質零件的運用。 這一點反映在建築上,則是對建築材料更有利的加工,以及在建築中若干鐵質零件的運用。 其中較完整與宏大者為一號遺址。該遺址平面為曲尺形,東西寬60米,南北長45米。建築分為上下二層,上層高於下層約6米,中部之近方形建築為主要殿堂,中央有一大柱。除西側外,其余三面牆均辟門。殿北為廣廊,東南小殿可能是帝王住所,而西側為附屬房屋。下層建築分布於南、北兩面。南側外有通廊,建築劃分為五間,其東端有沐浴設備,估計此區為嫔妃宮女所居。

    三號宮殿在一號遺址區以南,破壞嚴重,其走廊兩面牆上留存繪有建築、人物、車馬、樹木等之壁畫殘片,色彩有紅、黑、藍、綠、黃、白等多種。遺址還出土了一些空心磚、鋪地磚、瓦當及鐵質建築零件等。由於鹹陽人眾而宮小,秦始皇於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建朝宮於渭河南岸之上林苑中,先作阿房宮前殿。根據實地調查,尚存東西廣1400米、南北長450米、後部殘高7~8米之大夯土台。秦離宮為數眾多,在始皇統一全國後達到極盛。始皇嬴政多次出巡,車駕幾遍於全國,所到之處均需宮室駐跸,有的部分出於新建,有的系利用六國舊時宮殿,但數量之多,實在驚人。其建築形式亦有多種多樣,因“每破諸侯,仿其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

    今日遼寧綏中縣海濱即發現有秦漢時代的琉璃瓦宮室遺址,留有夯土屋基,以及空心磚、瓦當、陶磚等具有明顯時代性的文物,且數量甚多。位於長安城內東南隅,始建於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年後竣工。遺址平面呈矩形,東西寬2900米,南北長2400米,約占長安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據記載,此宮四面各開宮門一座,僅東門和西門有阙。據記載,四面建宮門各一,唯東門和北門有阙。宮內有殿堂四十余屋,還有六座小山和多處水池,大小門戶近百,與長樂宮之間又建有閣道相通。今日發現的建築遺跡,有位於中央的大夯土台,東西寬約200米,南北長約350米,最高處15米,當系依土崗龍首原所建前殿的所在。前者為後妃居住的後宮,後者屬宮廷的官署。較為特殊的是,二號宮殿的夯土基下掘有地道多條,其牆立壁柱,牆面則塗草泥抹白灰,地面鋪以條磚。

    北接西市,東鄰南北向之橫門大街。此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元帝時居太子,後來居太後。宮內有鴻寧殿、明光殿等,亦建閣道通未央宮。 此宮位於長安西垣以外,與未央宮間有閣道越牆垣相聯,建於武帝太初年間。正門在南垣,宮中建前殿及其他殿堂二十余座。又有廣大水面太液池,池中三島,象征三神山。位於渭水南岸。西漢初沿用,武帝再予以拓擴。據記載,此苑“方三百四十裡”,內有離宮別苑三十六座(一說七十座),可稱是一個龐大的離宮組合群,用以供帝王休息、游樂、觀魚、走狗、賽馬、斗獸、欣賞名花異木。因面積廣大,又多山丘、密林及水面,故富於自然景色。苑中最大水面為昆明池,原為水軍操演戰船之所,後改為苑囿。沿池有眾多樓台及石刻之鯨魚與神話人物牛郎、織女等。。《西京雜記》則稱:“梁孝王好營宮室苑囿之樂,作曜華之宮,築兔園。園中有百靈山,山有膚寸石、落猿崖、棲龍岫。又有雁池,池間有鶴洲凫渚。其諸宮觀相連,延亘數十裡。奇果異樹,瑰禽怪獸畢備。

    養白鹦鹉、紫鴛鴦、牦牛、青兕,奇禽怪獸,委積其間。積沙為洲嶼,激水為波潮,其中致江鷗、海鷗,孕雛產  ,延漫林池,奇樹異草,靡不具植。屋皆徘徊連屬,重閣修廊,行之,移晷不能遍也。後廣漢有罪誅,沒入為官園,鳥獸樹木,皆移植於上林苑中矣。”此園面積雖遠不及兔園,但其布點置景以建築與山水林木景物並重,又多有人工構作,如石山、沙洲及激水為波等。如洛陽西部之西漢早期住房,平面方形,每面長13.3米,圍以厚1.15米之土牆。南牆西及西牆北端各開一扇寬2米的門。室內西牆下有一土坑。發現於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之住房平面呈曲尺形,內部劃為南北二室。入口在北室西牆南端,北室南牆東端有一內門,均寬1.25米。北室建一小炕,南室有一“凵”形大炕,應系主要居室所在。然由出土建築明器顯示之民居,形式頗多,其平面有矩形、工字形、口字形、曲尺形、日字形等,內部圍合成一至二個院落。房屋層數自一層至三層不等。結構有穿斗、抬梁和干闌數種。

    布局大致分為東、西二區,而以西區為主。其大門置於南垣西端,入內有前院,經內門達後庭。庭中建有三開間之抬梁式懸山建築一座,室內二人東西對坐,當系宅中主要廳堂。大型住宅多附建有園林,從河南鄭州及山東曲阜、諸城出土的畫像磚石中均可看到附建有園林的大宅。有的文獻,如《後漢書·梁統傳》所載,東漢大將軍梁冀之宅第:“冀乃大起第捨……殚極土木……堂寢皆有陰陽奧室,連房洞戶,柱壁雕镂,加以銅漆,窗牖皆有绮疏青瑣,圖以雲氣仙靈。台閣周通,更相臨望;飛梁石磴,凌跨水道。在國都的宗廟中舉行。陝西鳳翔秦故雍城已有發現,情況具見前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渭南的信宮改為極廟,作為祭天的禮制建築,實際上是生前為自己所立之廟,並用甬道將它與骊山陵相連。漢高祖將秦四畤增為五畤,即將自己列為“黑帝”。對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祭祀也十分重視,並將巫祝進行分工,各司其職。武帝笃信神仙方士,在長安北宮、上林苑及甘泉宮等宮苑中多設神祠,又建柏梁台、銅柱及仙人承露盤等,並在全國各地大修神祠和推展祭祀活動。

    惠帝時將上述廟遷於陵側,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西漢末。王莽時采用九廟制,其遺址已在漢長安南部發現,為共十一座有圍牆之“回”字形琉璃瓦建築,排列為三行。在洛陽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這座寺院的規制全依天竺,但具體情況史文無載。東漢末年,丹陽笮融在徐州建造了一座“浮圖祠”。這座祠由廊、閣圍繞的廣庭及庭中央的浮圖(塔)組成,可容三千余人禮佛。在江蘇連雲港市郊的孔望山崖壁上及其附近,留有大量佛教題材的石刻。內容有具背光之佛像及涅磐之臥佛、佛弟子、象及象奴、蟾蜍等。經專家鑒定,至少有一部分是刻於東漢時代。平面為具南北長軸之矩形,有內垣、外垣二重,四隅建角樓。但陵墓本身主軸線為東西向,且主要入口在東側。外垣南北寬2165米、東西長940米。內垣南北寬1355米、東西長580米。陵墓封土在內垣南部中央,為每邊長約350米的方形,殘高76米。陵垣由夯土築構,墓寬約6米。

    此陵墓形制宏巨,規模空前,創造了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新形式,影響及漢乃至後代之唐、宋。西漢帝陵分布在長安的北郊及東郊,以沿渭水北岸一帶者為主。但排列都不甚有規律,未完全依照“昭穆之制”。各陵皆自成一區,除高祖與呂後二墓合葬長陵外,其余後陵皆依於帝陵旁側。陵區平面皆作方形(帝陵陵垣每面長370~780米,後陵陵垣每面長300~400米),四面陵垣正中辟陵門,稱為“司馬門”,垣隅置包括角樓在內的曲尺形建築。陵邑制至西漢中期即被取消,已建立者有高祖長陵邑、惠帝安陵邑、文帝霸陵邑、景帝陽陵邑、武帝茂陵邑、昭帝平陵邑、宣帝杜陵邑。陵邑中除設官署外,尚有廣場及坊裡。陵園附近另置有大量貴胄元勳的陪葬墓。劉邦墓居園內中央偏西,而呂後墓在園南偏東,西漢帝後墓同在一陵園中者,唯此一例。陵邑位於陵園之北且共一垣牆,其主要入口設於東側,與秦骊山陵同一原則。

     但尺度較小。陽陵邑建於陽陵東二裡處,據記載其居民多來自關東,有戶五千。其北垣即陵園南垣之東段。寢園本身分為二區,西區稍大,建一由回廊環繞之寢殿,其入口在西、南兩側。東側由若干小建築的庭院組成,為管理機構及附屬房屋。此時已不設陵邑,陵園規模及形狀因漢末諸陵全毀而無從了解。文獻記載僅提及東漢帝陵的封土周長尺度約為136~380步不等,高度約為1.5~5.5丈,寢殿及吏捨均在陵內。就其規制而言,較西漢帝陵遠為簡陋卑小。小型的用一穴一棺,民間也甚為流行。依山崖開鑿的大型多室崖墓,西漢諸侯王偶有用者,例如河北滿城的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便是鑿山為陵,墓全長51.7米,最寬處37.5米,最高處6.8米,由墓道、南北耳室、中室和後室組成。此類墓在山東、江蘇北部地區都有發現。小型的東漢崖墓則盛行於四川一帶。空心磚墓西漢時多規模不大,為數也不多。後來其平頂漸變為折線形,為此構件增加了榫卯。在磚、石及琉璃瓦磚墓中,常出現有多種內容及形象之畫像磚和畫像石。除表現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及墓主生前事跡外,尚起了很好的裝飾作用。大的墓地外砌圍牆,並建門阙、神道、石象生、神道柱、碑及祭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