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巖彩的梳理與探索: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開幕

巖彩的梳理與探索: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開幕

日期:2016/12/14 11:03:5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2016年11月18日下午,中國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絲路·巖語——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在炎黃藝術館開幕。

本次展覽由炎黃藝術館主辦,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擔任學術主持,展出了中央美術學院首屆中國巖彩畫創作高研班師生的巖彩畫作品百余件,並從巖彩繪畫歷史文獻、藝術考察、教學實踐、公共藝術等角度,系統展示了中國巖彩繪畫20年發展歷程,闡述巖彩繪畫與絲綢之路的深刻歷史淵源,呈現巖彩畫創作群體繼承傳統、面向未來、多元探索的藝術風貌。本次展覽是在21世紀的當下對中國巖彩繪畫語言體系的重新讀解,也是對於巖彩繪畫教學體系的構建實驗。


嘉賓參觀展覽

炎黃藝術館館長崔曉東在開幕式上表示:“本次展覽將精彩的巖彩繪畫藝術從高校請出來走向大眾,具備很高的學術價值,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的繼續與延展。炎黃藝術館主辦本次展覽的初衷可以歸納為:第一,展覽可以使巖彩繪畫在群體內產生推動力量;第二,創造藝術交流的機會,聽取各方面聲音,促進巖彩繪畫發展;第三,推出藝術人才,炎黃藝術館是公益性的藝術結構,本次展覽可以起到搭建橋梁的作用,讓藝術回歸社會,使藝術一方面具有學術高度,一方面舉杯觀賞性,並將這樣的藝術展推向社會大眾。”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表示:“我們在評價繪畫歷史時往往是以宋元以來文人畫為代表的水墨體系,而對巖彩繪畫的繼承與研究不足。本次中央美術學院首屆中國巖彩畫創作高研班通過教學,學員們尋源問道,對巖彩繪畫的歷史特征、特點進行考察與梳理,尤其是在巖彩繪畫的媒介、手法上實現拓寬。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仍需要探索,所以希望學員們能把巖彩繪畫當做語言,與造型藝術、繪畫藝術一起進行新的探索。”

以巖石彩色微粒作為繪畫媒介的巖彩繪畫,在中國大地濫觞、發展,終於在南北朝、隋唐,獲得空前發展而日臻完美成熟。人類最原始的繪畫媒介——巖彩,在中國形成體系,伴隨著盛唐文明的光耀,影響中亞、朝鮮至日本,成為亞洲繪畫的母語。13世紀隨著中國繪畫由壁畫向紙絹繪畫的轉型,巖彩畫樣式日漸式微。14世紀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衰退,巖彩畫漸漸淡出,被封存於鮮為人知的沙漠裡。20世紀初,龜茲石窟、敦煌石窟的重新發現,才使得絲綢之路和佛教石窟巖彩壁畫重現光輝。

據悉,展覽將持續到12月11日。另外在近一個月的展期內圍繞展覽主題,炎黃藝術館還將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巖彩畫創作高研班聯合舉辦一系列精彩的學術講座和公共藝術教育活動。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參展藝術家作品


 


參展藝術家作品


 

來源: 藝術中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