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三大古建築群 曲阜三孔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北京故宮
日期:2016/12/15 1:29:1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中國有三大古建築群分別是北京的故宮、山東的曲阜三孔、山東泰山的岱廟、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下面詳細介紹這三大古建築群。
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另外,文學史上,也有“三孔”之說。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占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於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孔府本名衍聖公府。位於孔廟東側,為孔子嫡長孫的衙署。漢高祖劉邦以太牢之禮祭孔子墓並封孔子九世孫世為奉祀君,代表國家祭祀孔子。後歷代不斷加封,至宋代封為衍聖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獨立的衍聖公府。現有樓、廳、堂480余間,前為官衙,後為內宅。府內存有著名的孔檔案和大量文物。
孔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 ,位於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孔廟始於孔子死後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弟子們將其生前“故所居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 所用的“衣、冠、琴、車、書”。其後,歷代王朝不斷加以擴建。 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 桓帝令修孔廟,並派孔和為守廟官,“立碑於廟”。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诏 在魯郡“修起舊廟”,但當時孔廟的規模並不甚大。西晉末年“廟貌荒殘”。東魏興和元年(公 元539 年)修繕孔廟,“雕塑聖容,旁立十子”,為孔廟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 在國都的最高學府 國子監修建“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诏 “州、縣皆立孔子廟”。唐代修廟5次, 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擴大舊制....凡增廣殿堂廊庑316間”。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達21次之多。 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當時孔廟遭雷擊,大成殿等主要建築120余楹“化為灰燼”。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歷時5年,耗銀15.2萬兩。到了清朝, 孔廟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當時琉璃瓦孔廟又毀於雷火世 宗胤真除親到太廟祭孔外,又“發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修,凡殿庑制度規模,以至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親為指授”。為加快工程進度,還調集了12個府、州、縣 令督修,共用了6年時間。歷史上,孔廟先後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於形 成了目前這樣的宏大規模。 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 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磐(玉振)告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因此,後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
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余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裡,周圍林牆 5.6公裡,牆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孔林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 一間,在 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戶供孔墓灑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 頃”。到南北朝高齊時,才植樹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進入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牆,構築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並派專官守衛。據統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牆長達7.25公裡,牆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裡,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在這裡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 變。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琉璃瓦紫禁城。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全部建築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四面由筒子河環抱。城四角有角樓。四面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為故宮的正門。
自明代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 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間,都是磚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繪,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築群。 故宮四面環有高10米的城牆,城牆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故宮總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布局嚴謹,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承德避暑山莊,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於一七零三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八十九年建成。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頤和園、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熱河行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一個緊密關聯的有機整體,同時又具有不同風格的強烈對比,避暑山莊樸素淡雅,其周圍寺廟金碧輝煌。這是清帝處理民族關系重要舉措之一。由於存在眾多群體的歷史文化遺產,使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十大名勝、和四十四處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承德也因此成為全國首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避暑山莊與北京的頤和園,蘇州的拙政園,蘇州的留園並稱全國四大名園。
磬棰峰俗名棒槌山,古稱石挺,位於市區東北部武烈河東岸的山巅之上,聳立於避署山莊正東十裡許的高山崗上,距市區約2.5公裡,下懸絕壁,上接藍天,形勢險極。峰狀上粗下細,形似棒槌,海拔596米,下部直徑l0.7米,上部直徑15.04米,高38.29米,連同棒槌底下突起的基座通高60米。棒槌半腰有棵桑樹,名蒙桑(也稱崖桑),高3米,直徑約30厘米,大約有300年輪,結白桑葚,又肥又大。
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宮殿區位於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萬平方米,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組成。湖泊區在琉璃瓦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州島約占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洲島錯落,碧波蕩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