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性拆除”太可笑 保護古建築刻不容緩
日期:2016/12/15 1:21: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保古建築,卻面臨著相同的命運——拆除,而且面對公眾質疑時相關部門的理由更是驚人的相似——保護,只是說法被巧妙地換成了“維修性拆除”和“保護性拆除”。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說法不過是破壞的托詞和借口而已,完全沒有半點保護的意思。即便是有保護的意思也是“保護性破壞”,以保護之名,行破壞之實。對於文保古建“維護性拆除”的說法,就如同對病人進行“殺死性治療”的說法一樣荒謬。
中國的古建築多為木磚混合結構,年久失修難免出現老舊甚至破敗的現象,對於這些古建築,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整舊如故,以存其真”,而不是像這兩座故居一樣被直接拆除或者推倒重建。
原真性和完整性是文化遺產保護最基本的原則。《世界遺產公約》和相關國際憲章文件都做了明確的規定。文物保護首先要確保文物古跡的真實性,是與周邊環境有著密切關聯的有機整體。因為這些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是誰都不容許亂碰的硬槓槓。
“整舊如故,以存其真”基本原則的意義也在於此。對古建築進行保護是為了讓古建築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延年益壽,而不是推倒重建,更不是新造一些“假古董”。如果對文化遺產保護只是簡單采取所謂的“拆除性保護”或者“維修性拆除”的方式進行,那麼古建築便失去了其原真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失去了意義。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是文物保護不是喊幾句空洞的口號就能做到的,需要資金投入。資金確實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於一些全國知名的文保古建築來說這可能不是問題,因為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每年都會安排相應的保護資金,但是對於一些不知名的文保古建來說卻是個大問題。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開發性保護”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
所謂開發性保護就是在進行古建築保護時不是簡單的“為保護而保護”,而是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改造和旅游開發,進而創造出屬於新時代的旅游價值。
經過多年的爭論和研究,這種開發性保護已經成為保護國家建築遺產的新思路,已經成為開發利用古建築的新手段。
雖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這只是操作中的問題,不是思路和方向性的錯誤。“開發性保護”的正確性,已經在諸多實踐中得到了印證。
那些所謂的“維修性拆除”、“保護性拆除”並不是保護,“開發性保護”才是保護。希望各地相關部門在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能認識到這一點。只有這樣,“維修性拆除”、“保護性拆除”這樣的詞匯才不會出現,地方相關部門才不會成為輿論批評的對象。
呼和浩特市又名青城,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其舊城區有許多不同時代各具特色的傳統建築,體現了蒙、漢、滿、回等民族不同的建築特征和風格,反映了當時當地的歷史風貌、人情風俗,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魅力和歷史價值。
為解決古跡保護和城市建設協調發展的難題,呼和浩特市按照原物利用、不變原狀、整舊如舊的原則,對這些明清古建築采取了易地遷建保護的方法。據了解,去年6月開工的明清建築博覽園位於呼和浩特市金川開發區的西南部,規劃面積130畝,將按寺廟、民居、商肆、戲台、城市設施等分類,形成以上元博物館為中心的5個區,明年底竣工後總建築面積將達到15000平方米。日前剛剛完工的第一期工程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
一些專家評價說,明清建築博覽園的興建不僅使行將失存的古建築得到了有效保護,而且為當地的旅游開發、影視拍攝、建築歷史科研諸多領域,提供了較好的環境和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