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病害對症下藥保護的踏勘調查總結

古建築病害對症下藥保護的踏勘調查總結

日期:2016/12/15 1:27:2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古建築價值的取向源於古建築價值的判斷信息,“因為很多的人類過去的記錄缺乏歷史文獻,所以各個時期的文化資源就是主要的信息源”。首先要史料考證。不僅包括查找史料檔案(包括“四有”資料),還應注意搜尋未曾發現的歷史照片、碑刻以及相關蛛絲馬跡等。歷史沿革及歷次修繕印記,為文物的修復提供更加有利的佐證。
    其次進行必要的社會調查。對於近年修復過的古建築,在可能的情況下,不要忽略向曾經參予或與保護有關聯的修繕、施工設計方面的專家、技術人員請教,在頤和園長廊修復設計以及川底下村、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等文物建築保護方案的制定時,都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通過實測和必要的科學探測,掌握第一手實物資料,特別涉及有些地面建築已經無存的重建工程,必須對遺址進行清理和必要的勘探。這項工作應由建築考古人員來做,至少是在文物考古人員指導下來完成,如:圓明園正覺寺天王殿修復方案就是根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文物考古人員對建築基址進行的清理報告。
    有時在設計階段由於條件所限,難以對基礎進行清理勘查時,要盡早創造條件對基址進行考古勘查並及時對方案進行修改完善。最後繪制油畫小樣,編制修繕方案並組織專家論證。對於無充分依據的,應避免主觀判斷。
    由於古建築建造年代久遠,受當時條件所限,除結構設計可能與現代建築相比存在著不合理外,還普遍存在著因年久失修而形成的大量隱患。木架歪閃;後期人工挖掘的菜窖、地道、防空洞、管道溝、山體滑坡等。
    要在勘查中摸清底細,進行科學的分析計算,在論證的琉璃瓦基礎上,做出古建築當前安全狀況的判斷。還是後人在修繕改造時所為,還是自然外力所致,這對於使文物保護措施合理性尤為重要。
    有時因為看有水印就輕易做出“滲漏嚴重,挑頂大修”的結論,在這方面如果設計時不加分析,在方案審定中又略有疏忽,容易出現一些不可彌補的損失,對有些傳統的屋面雖舊灰背已歷經幾百年,但仍保護的很好並具有很好防護性,可以通過重新或局部揭瓦來解決滲漏的問題。只有確定“病因”,才有可能“對古建築病害對症下藥”。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保護和傳承先人留存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應當盡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對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無法實施原址保護,必須異地保護或者拆除的,應當履行相應的報批手續。
    對不可移動文物的原址保護、遷移、拆除所需費用,文物保護法第二十條第五款也很明確:“本條規定的原址保護、遷移、拆除所需費用。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從保護方式和保護經費上都是明確的。力求找到一種文物的最佳保護方式。

    歡迎光臨曲阜市至聖琉璃瓦廠電子商務平台,公司網址:http://www.fangguwa.com
                      百度一下:至聖琉璃瓦,至聖青瓦,至聖青磚
                      TAG:至聖琉璃瓦,至聖青瓦,至聖青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