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去塵埃 金牛古道串起千年遺珠
日期:2016/12/14 11:25:0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日前,四川省召開了蜀道申遺專題推進工作會,初步確定申遺范圍。起於陝西,經廣元、梓潼、德陽,最後進入成都的金牛古道是申遺的重點路線。記者從綿陽市蜀道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協調組獲悉,目前,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正抓緊擬制綿陽片區蜀道的保護和整治規劃,而作為金牛古道上的“中轉站”——梓潼蜀道段的作用不言而喻。
“梓潼段是金牛道的‘中轉站’,它連通川陝兩地,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梓潼文管所所長吳曉龍告訴記者,梓潼向北入劍閣穿秦嶺到陝西為山區,地勢險峻,道路崎岖,向南則地勢逐漸低窪,一馬平川,最終到達“天府之國”的中心——成都。水觀音景區中的送險亭是蜀道上的重要標志,以它為界向北走,真正的“蜀道難”便開始了。
據《華陽國志》記載,金牛道又稱石牛道,源於五牛開道的故事。蜀王為迎接秦朝的美女和金牛,派五丁開道,經七盤山嶺入川,到梓潼時,因為突發山崩壓死了五丁和美女,一石牛受到驚嚇,奔至石牛鎮上後化成巨石。清鹹豐八年在石牛鎮上修建了紀念碑,碑上刻有“古石牛堡”四個大字,而碑側有圓雕臥石牛一座。
梓潼位於金牛古道的南端,自古有“蜀道明珠”之美譽。作為“金牛蜀道”重要一段,梓潼為出川入陝的必經之道,它貫穿梓潼而過,始於梓潼北部的演武鄉,經建興、文昌、長卿、石牛等鄉鎮後入綿陽。梓潼現保存較完整的“翠雲廊”遺址呈南北走向,原長1200米、道路寬2.86米,路面用長約0.45米、寬0.35米、厚0.1米的青石板鋪設而成。記者行走在“翠雲廊”,現在完整的石板路雖很難看到,但道路兩邊的古柏樹在時間河流的浸潤下,仍頑強地生長著。
不同於同期申遺的其他古道,金牛道最顯著的特點便是道路兩旁的古柏樹。沿道兩旁栽柏樹,當時主要用來表示道路的走向,經過千百年的栽種、修復,如今的森森古柏已成為金牛蜀道的一道靓麗標識。
那麼金牛古道上的古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種植的呢?吳曉龍告訴記者,最早種植於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後,朝廷即令金牛道沿途百姓大量植樹。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張飛也下令軍士在道路兩邊插柏為記。據史料記載,自秦漢以來,歷經三國、兩晉、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金牛古道路兩邊都陸續種植柏樹,有的樹齡已達2000多年。而金牛道上梓潼境內保存最完整、風景最美的一段則是演武鄉土門垭“翠雲廊”段。“三百裡程十萬樹,翠雲廊,蒼煙護,苔花蔭雨濕衣裳。”因為這段道路上的柏樹極其獨特漂亮,讓往來人愛慕不已,故取名為“翠雲廊”,它甚至還一度成為金牛古道的雅名。據統計“翠雲廊”路段沿線的古柏現存有8000余株,主要分布在劍閣、梓潼,而梓潼段的“翠雲廊”目前僅余幾百米了。記者在梓潼”翠雲廊“段看到原有的石板路已很少有了,但一株株粗重碩大的柏樹,郁郁蔥蔥,伸入天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離七曲山不遠、有著2300多年樹齡的“古柏王”,這株古柏高約24米,樹干粗約6.7米,約莫三四個人才能環抱住整棵樹。它的樹冠尤為發達,覆蓋面積達45平方米,猶如一把巨型大傘,千百年間寒來暑往,無論紅日高照,還是刮風下雨,一直默默矗立道旁,為過往行人遮風避雨。
古往今來,中原和巴蜀之間空間距離未變,但隨著朝代的更替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這條古路在不斷發生改變。其中變動最大的便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修建的川陝公路(後稱108國道),由於這條路大部分地段和金牛道重合,原有的石板路被水泥路代替,為拓寬道路而將金牛道兩邊的柏樹砍伐,致使古路遺址越來越少。通過調查,目前梓潼金牛段古路保存最完整的則為水觀音景區內的一段。
水觀音距離七曲山大廟約三公裡,因其古蜀道遺址而聞名。走進水觀音景區,能夠清楚地看到這段保存下來的古路。石板鋪成的道路約莫100多米長,古柏樹立於道路一旁,蒼翠欲滴的樹枝相互交錯伸入天際,盤根錯節的樹根甚至延伸到石板路中,與路融為一體,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歲月匆匆,無數商旅踏上石板路,路的表面早已變得光滑平順,有的石塊也已經斷裂分開,錯落有秩地嵌在土壤裡。
記者在短短100多米的石板路上尋覓著古道的變遷,而路旁一側深淺不一的蹚腳石更是顯示了這條路當年的喧囂。為什麼叫蹚腳石呢?記者好奇地問綿陽市蜀道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協調組辦公室主任鄧顯華,“古人長途跋涉,鞋子上會沾有泥巴,於是就在石頭上磨,長久下來便磨出了痕跡,這些石頭就叫‘蹚腳石’。”鄧顯華介紹說,水觀音段的蹚腳石大概有八九個,最深的地方被磨得接近三十多公分,由此可以看出這條路當年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過往行人多才能夠磨出“蹚腳石”。
此外,梓潼蜀道沿線是綿陽文物古跡最重要的分布線之一,沿線分布著23余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點,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3處,包括七曲山大廟、李業阙、臥龍千佛山摩崖造像等。
在今年四川省召開的蜀道申遺專題推進工作會上,正式將金牛道納入4條申遺的古蜀道。隨後,綿陽的古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工作納入了政府議事日程,市上成立了蜀道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協調組。
從戰國至今,蜀道已經有2300多年歷史,原有的路況多有改變。108國道並行或穿插於古蜀道沿線,車輛震動和汽車尾氣勢必給道路和古柏造成較大影響,加上各類自然災害頻頻發生,想要重新修復這條千年古道並非易事。“‘翠雲廊’梓潼段大多只剩一些柏樹,石板路幾乎沒有,柏樹之間原有的道路長滿了雜草。”吳曉龍告訴記者說,蜀道的修復過程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會在路況較好的地段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加大資金投入,防止自然災害對蜀道及古柏的侵害,最大可能地恢復古蜀道原貌。
梓潼縣住建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梓潼保存最好、符合蜀道申遺標准的就是土門垭“翠雲廊”段和水觀音景區段。按照規劃,梓潼縣將著重新修復這兩段道路。其中,在“翠雲廊”段現存的柏樹之間,按照原有的道路走向,重新鋪設石板路,而對於保存較為完整的水觀音景區段,將在現存的路況基礎上,對石板以及周邊的柏樹進一步修繕。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翠雲廓”古柏保護方面,有關部門在爭取人財物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外,還將進一步切實做好古柏防蟲治病、砌石壘土、圍欄支架等搶救性保護工作和森林防護工作。在古蜀道遺址保護方面,爭取對部分已具備條件的線路采取措施,及時將梓潼七曲山水觀音景區古蜀道遺址納入保護范圍,予以重點保護。在沿線文物古跡保護方面,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搶救性保護。在沿線景區景點打造方面,應配合申遺,在保護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著力打造沿線景區景點,使之不斷上檔升級。
踏上千年古蜀道,眼見常青翠碧的翠雲廊柏樹,不管是先秦“五丁開山”,還是三國魏蜀之戰,還是李白騎馬仗劍離川,這條路都見證了太多故事。千百年來無數人沿著這條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出川入蜀,成為中原與巴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間的橋梁和信使。蜀道上的所有遺存,都是一顆顆珍珠,唯有將整串項鏈都保存下來,珍珠的光彩才能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