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北京中軸線古建築

北京中軸線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2:04: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北京中軸線 ”作為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已有近 600年的滄桑。我作為一名久居京城的老
人,親聞、親歷、親為的 “中軸線 ”故事多多,在此敘述一二。

北京中軸線上有多少古代建築呢?

梁思成先生說過:“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軸線,由南至北長達七公裡余。在它的中心立著一座紀念性的大建築物。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門直插進城,一線引直,通過整個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鼓樓、鐘樓,在景山顛上看得最為清楚。”按照他界定的范圍,中軸線共有古建築 41座。由北向南依次是:鐘樓、鼓樓、萬寧橋、地安門、景山北中門、壽皇殿、大戟門、壽皇門、壽皇牌樓、景山萬春亭、景山绮望樓、景山萬歲門、景山北上門、紫禁城殿神武門、順貞門、承光門、欽安殿、天一門、坤寧門、坤寧宮、交泰殿、乾清宮、乾清門、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太和門、內金水橋、午門、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中華門、正陽門、正陽門箭樓、正陽橋、正陽橋牌樓、天橋、永定門、永定門箭樓、永定門橋。近幾十年來,因為城市發展,有 6處古建被拆除:地安門、景山北上門、中華門、正陽橋、天橋、永定門箭樓。今永安門和永定門橋是拆除後又重建的。實際尚存古建 35座。北京皇城正門是天安門,落成於明永樂十八年( 1420),明稱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明史》記載:“天順元年( 1457)七月丙寅夜,承天門災 ”,被焚毀。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易名為天安門,寓意“天賜平安”。以後又經數次重修。通高
34.57米。天安門在北京皇城四門中是最高的,半個世紀前在長安街上也是最高的。紫禁城正門是午門,始建於永樂朝。因其在南北中軸線正南向陽,位當子午而得名。城樓由正樓、垛樓、阙樓組成。正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示“九五之尊”。通高 37.95米。《明史》記載: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 1557年 5月 11日)午門被焚毀,殃及前三殿和文武二樓。皇帝命大學士嚴嵩負責清理火場及復建。《見聞錄》為清理火場,記載:“營軍三萬人打掃火焦,

中軸線古
寅入酉出,起小車五千輛。萬歲曾問三次,嫌火焦不見掃完。”在禁城宮殿中,太和殿最
高,通高 35.5米。明代初建時稱奉天殿。永樂十九年四月甲辰( 1421年 5月 9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即今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火災。因其時三大殿剛剛落成,正式遷都北京啟用才四個月,朱棣十分恐懼,當天就到太廟和社稷壇祭祀。太和殿,俗稱金銮殿,是我國古代建築中規格最高的宮殿,重檐庑殿屋頂正脊上有一對巨大的龍吻,四面邊脊上各有 10只琉璃吻嘼。金殿寶座上方有雕著蟠龍銜珠的藻井。
在太和殿的丹陛上還有兩個巨大的銅缸,宮內共有大小銅缸 308口,用於貯水,也是為了防火。中軸線上的古代建築,大多木質結構,防火性能不佳,差不多都曾被焚於火。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 1680年 1月
4日)太和殿火災, “丑時(凌晨 1-3時)火自西膳房起,延燒後右門、中右門、西斜廊,寅時(凌晨
3-5時)至正殿,復及東斜廊、中左門,至已時( 9-11時)火熄”。火災是御膳房六位燒火的太監用火不慎所致。康熙說將六名太監處以絞刑。康熙三十四年( 1395)重修太和殿,拆去東西斜廊,加設防火隔牆,並將太和殿東西兩側的明廊改成了用防火牆保護的側室,使之從 9間改成 11間,以加強防火。乾清宮面闊
9間,進深 5間,高 24米,是後寢最高大的宮殿。這裡是明代至清初皇帝居住御朝的地方。《東華錄》記
載: “清嘉慶二年冬十月丙辰( 1797年 12月 8日),乾清宮、交泰殿災。”火災是從炭火盆裡倒出來的余燼復燃,引燃了木隔斷牆,繼而燃燒了兩座宮殿。太上皇乾隆命刑部對責任人處以死刑,還嚴厲處罰了十多名有責任的官員和太監。中軸線上最高的建築是景山頂上的萬春亭。景山是元明清三代皇宮的屏障,為南北軸線的定位點和中心點,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和選擇人居最佳環境的科學典范。它是市中心區南北中軸線上面積最大、歷史最久的宮苑園林,海拔 94.2米, 相對高度 45.7米。山上萬春亭高 17.4米,在古代是城市中心的制高點,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萬春亭是觀賞古都風貌和鳥瞰紫禁城的最佳場所,最受歷代帝王、後妃青睐。歷史上,景山曾被視為鎮山,萬春亭內供奉的毗盧遮那佛,是城中位置最高的大佛,使命是護祐皇家和市民平安。中軸線上的古代建築有六高:除萬春亭最高以外,禁城宮殿中太和殿最高,禁城四門中午門最高,皇城四門中天安門最高,內城九門中正陽門最高,外城七門中永定門最高。這表明古人對城市規劃中軸線建築布局的重視。建築高大,宏偉壯觀,雖是好事,但因多為木質結構,屋大招風,易招雷火。為了防火,中軸線上還有多處防火性能極佳的建築,成為城市規劃中的亮點。早年在天安門和正陽門之間,有一座城門明代叫大明門,清代叫大清門,民國後叫中華門。門為磚石琉璃建築,屋頂、屋檐、斗拱都是琉璃瓦制做。只有三個門洞,門額是用白色大理石雕琢的。門內左右側,各有一排 500米長的千步廊。門外左
右側也有廊房。《明史》“弘治十七年( 504)五月癸已,稱: 正陽門內西廊火,燔武功坊。”大明門安然無恙。在紫禁城御花園欽安殿前,有一座奇特的用石頭和青磚、琉璃瓦築成的殿門,叫天一門,取天一生水之意,謂可防火。單洞券門是實體青磚砌築的,黃琉璃瓦歇山頂,檐而是用綠色琉璃制成的椽、枋、斗拱,全然不采用木質。欽安殿內供奉玄武大帝,充當宮中火神之天職。皇宮發生大火,皇家都要至此祭祀。
據說大火發生時,玄武大帝曾走出神殿,站在丹陛之上,一揮大火就滅了。至今台階上尚有兩個風化了的痕跡,老太監說是玄武神指揮滅火時留下的腳印。崇祯十七年( 1644),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放火燒宮,紫禁
城一片火海,惟欽安殿安然無恙,只因天一門是不燃建築,欽安殿後的順真門也是磚石琉璃砌築,對欽安殿起到隔絕火勢的作用。景山公園北山坡下方有一組建築群,稱壽皇殿,是明清兩代皇家舉辦喪葬儀式和供奉帝後御容的殿堂,城池東西寬 141.16米,南北深 150.58米,內外雙重圍牆,形成一個完全獨立的城池。宮牆正面建有五座磚城門的壽皇門,非常氣派。正中為三座相連的琉璃磚城門,彩色的琉璃斗拱,仿木結構,
琉璃瓦件制作精巧。中間大門是皇帝的御道,兩邊側門供後妃和文武大臣通行,東西兩邊還各設一座琉璃瓦件的隨牆便門。殿門仿照太廟的規格和布局。太廟的廟門也是用磚石琉璃砌築而成的。彩色的琉璃斗拱和額枋,都是不燃的,制做精巧。新中國成立後,壽皇殿劃歸北京市少年宮,太廟劃歸勞動人民文化宮。“文革”期間,勞動人民文化宮 “突出政治 ”,在太廟門內搭建了一棟木質結構的展廳,展示“活學活用成果”,不料失火,展廳和展品被焚。太廟門因是防火結構,安然無恙。壽皇殿自歸市少年宮使用之後,各座殿堂內部裝修適合少年活動, 1981年 4月 10日夜,工作人員下班時,忘記拉閘斷電,焚毀大戟門門廳各室。因不怕火燒,大戟門失火後,壽皇門並未殃及,門外的一對石獅子也安然無恙。再說說鼓樓和鐘樓。

鼓樓是元明清三代皇家報時中心,是一座單體的木質結構建築。通高 46.7米,占地 7000平方米。嘉靖十八年( 1539)六月丁酉,皇城北鼓樓災。現在的鼓樓是後來重建的。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夏天曾發生一宗意外:鼓樓屋頂連日 “冒煙 ”,似欲著火,全城謠言四起,認為乃不祥之兆。公安部長羅瑞卿調查證實:“冒煙”現象乃螢火蟲聚集所致,平息了虛驚。鐘樓是中軸線的北端點,明永樂十六年( 1420)建成,後

毀於火,清乾隆十年( 1745)重建, 。內部結構采

“為紫禁後護”用復合式拱券,除主體拱券外,還於圍護牆體中設有環路通道。基座為漢白玉須彌座,周圍環以漢白玉欄桿。內置明永樂十八年( 1420)鑄造的銅鐘一口,鐘高 7.02米,最大直徑 3.40米,重
63噸。為目前我國最重的銅鐘。中門內有乾隆十二年(1747)的《御制重建鐘樓碑記》。乾隆皇帝將鐘樓改建成防火建築是慎火之舉。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曾數次撥款對鐘樓進行維修。1957年夏,鐘樓曾遭受雷擊,擊毀正脊上面的一個龍吻,幸虧鐘樓通體為不燃材質建成,未引起火災。事後,工匠在鐘樓上安裝了避雷針。

北京中軸線上的 6座古橋中,萬寧橋最悠久,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建。萬寧橋畔的火神廟,建於唐貞觀
六年( 632),是北京最古老的火神廟,因為供奉的火神資深,倍受敬崇。《帝京景物略》稱:明嘉靖、萬歷年間,金銮殿和乾清宮接連火災,萬歷頒旨重修萬寧橋火神廟,每月給火神廟發放白銀 50兩,請廟裡道士們為皇宮頌經。清乾隆不但兩次撥款重修,“正氣鐘靈還親臨火神廟題聯: 開正覺,神明普佑顯神功。”正陽橋牌樓最為有名,因為 5間式,俗作前門五牌樓。以前北京街道上的牌樓大多木結構,不牢固,不防火。《天涯聞紀錄》記載:乾隆四十五年五月十一日( 1780年 6月 13日),正陽門外火,焚官民房四千一百有七,並延毀牌坊城樓。1935年北平市政府重修正陽橋牌樓。現今落成的正陽橋牌樓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的一個突破。“修舊如舊”北京皇城四門中如今僅存天安門。東安門兩次毀於火:明天順五年(
1461)太監曹吉祥及其子曹欽謀反縱火燒毀,次年重建。民國元年( 1912),袁世凱策動兵變,將東安門焚毀。西安門於 1950年 12月,用火不慎被焚毀。地安門 1954年拆

除。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圖書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