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雲南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北部的喜洲鎮,距大理下關34公裡,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地勢西高東低,214國道、大麗公路(大理-麗江)從喜洲鎮西面、中部南北貫通。它是大理白族文化主要發祥地之一,自唐代南诏以來,在大理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保存至今的喜洲古鎮被省人民政府列為歷史文化名鎮,在歷史文化、古鎮風貌、商業傳統等方面內涵深厚,遺存豐富,是白族民居的經典。2001年,國務院將“喜洲白族民居建築群”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南诏古城中,留存下來的古城之一。南诏時候,城池建築的宏偉,僅次於太和城和羊苴咩城,當年軍事上北防吐蕃,也是佛教和商業貿易的重鎮。相傳,南诏王及其一家,經常離開王都,到此居住。喜洲是大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六诏與河蠻並存時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為大理河蠻的城邑,隋史萬歲曾駐兵於此,因而稱“史城”或“史赕”,唐時南诏王築宮殿與此,時稱大厘城,當時已時“邑居人戶尤眾”,是南诏時期“十睑之一”。大理籍的商人,尤以喜洲多,號稱喜洲幫,主要經營藥材、布匹、茶葉。喜洲是歷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業集鎮,是白族民族資本主義的發萌地之一,雲南著名的僑鄉之一。也是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
喜州在吸收了先進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把自己本民族文化以及所處的自然環境融合在一 起而形成的,房屋的結構形式,科學的與當地氣候和地質特點相適應。古鎮清一色的青瓦坡頂屋面,部分彈石與引馬石相結合做成的傳統路面的街巷至今尤存,形成了喜洲古鎮傳統民居歷史文化街區環境幽雅、民族風情濃郁的古鎮風貌,現保存完好的白族傳統民居有111院,集中了白族民居建築的精華,堪稱“白族民居建築博物館”。從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為主,兼有一向一坊、一向二坊、二向三坊、五福壽、六合同春、走馬轉角樓等格局式樣。建築為土木磚石結構,門窗為雕刻精細木刻花鳥。房屋裝飾為粉白灰牆,局部繪以水墨山水畫,典雅大方。門樓門座以精雕青石砌出圖案,加以結構繁缛的額阙。整體建築藝術在白族民居建築的特色上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宅的優點,形成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喜洲民居建築群重點保護單位有楊品相宅、嚴家院、董家院、趙府建築群等,既保持了白族民居傳統,又結合西式建築手法。1987年12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老而燦爛的的歷史給喜洲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優秀的商業文化傳統以及數量眾 多、規模宏大、精美別致的白族民居院落,使喜洲古鎮成為一座既體現中國傳統儒家禮制精神,又具有典型白族文 化特色的繁華秀美的山水古鎮。喜洲古鎮的“喜洲白族民居建築群”是大理白族建築的縮影和精粹,是白族民居建 築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是建築文化的珍品和建築藝術的傑作,在中國建築史上獨樹一幟,以古樸典雅、大方實用、堅固經久著稱於世。
喜洲人民爭取把喜洲古鎮開發建設成為一個集白族古鎮風貌、白族民居、白族文化、喜洲商幫的大型博物館及民俗體驗、旅游休閒、度假、影視外景拍攝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旅游目的地;把喜洲古鎮營造成為建築、繪畫、雕塑、書法、攝影、音樂、圍棋等藝術創意之鄉,旅游文化之都。
喜洲美食:
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種色、香、味均佳的麥面烤餅,是大理城鄉的一種風味小吃,以喜洲白族傳統粑粑最為有名。 小麥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發面相當講究,要加適量上鹼,揉透,再用精油分層,撒上蔥花、花椒、食鹽為鹹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紅糖包心為甜味。做成圓形小餅後,一次6個,鹹甜各半,整齊地擺在一塊圓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餅子朝上的一面刷上一層香油,然後放入油鍋中烘烤。大約十分鐘後,一鍋黃燦燦、香噴噴、又酥又脆的破酥就出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