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收藏仿古瓦建築古宅已成一個趨勢

收藏仿古瓦建築古宅已成一個趨勢

日期:2016/12/15 1:25:4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浙江東陽市歌山鎮西宅村有處全省最大的古宅集散地,特地收買、修復、出賣古宅。作為一個利潤豐厚的利益鏈的中轉站,這裡一頭連著江南鄉村的陳舊古宅。應該如何對待這一現象,有專家以為,“很多遭變賣的古宅曾經到達申請文保單位的條件,但由於人們維護認識不強,加上古宅大多是山東青瓦共有的,自身又陳舊,就低價出讓,幾經轉手被賣到城裡。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對這些非文保建築,目前政策還留有空白。外表上看,誰是誰非,難下定論。但是,古宅進城實不可取。
    我國歷史長久、版圖廣大、氣候多樣,加上民族眾多、文化各異,傳統民居也形態繁多、奇光異彩,古宅等鄉土建築遍及廣闊鄉村,成為我國數量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厚的文化遺產品種之一。古宅等鄉土建築是一個中央歷史的見證,留住它們關於存續歷史、傳承文化極為重要,必需善加維護。維護好古宅等鄉土建築,就要努力堅持其歷史原狀。古宅與其存在的環境,好像魚和水、花與葉,互相依存,不可別離。古宅維護應當是真實、全面、完好的維護,是原狀與價值的有效維護,是古宅與周邊環境的統一維護。即便某處古宅曾經殘缺,畢竟還是原作的組成局部,包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科學信息;某處古宅的周邊環境曾經發作變化,畢竟還存在著原來的歷史痕跡,後人還能有跡可尋。
    在一些古宅等鄉土建築較多,經濟開展滯後的地域,維護的義務格外繁重,個體農戶無力承當,中央政府財力有限也難做好維護工作。在維護工作不能放松,維修資金大量缺口的狀況下,需求解放思想,尋覓新路。關於那些具有大量鄉土建築、經濟開展又較為滯後的地域,維護古建是個永久的主題,要使其不成為當地的繁重擔負,需求尋求一條新的維護之路:吸收民資投入,維護鄉土建築。在我國,鄉土建築長期沒有被歸入到文物維護的視野中,投入的維護資金也是無濟於事。城市化建立正在向我國鄉村邁進,這就使得鄉土建築維護工作面臨極大的艱難,一些歷史長久、文化內涵豐厚的鄉土建築正面山東青磚臨消亡的風險。
    “十一五”期間停止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也已將鄉土建築作為一個門類列入。維護鄉土建築是社會主義新鄉村建立題中應有之義。我們應當進步認識,維護好鄉土古建築。我們這是在解古建築維護的十萬火急,這個暫行方法還有一個完善的過程,我們邊做邊完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