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西學中用“刍議”
日期:2016/12/14 11:49:2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1964 年5 月31 日是《威尼斯憲章》通過並公布的時間。50 多年後的今天,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如火如荼發展,迎來了重大機遇期。但實際工作中存在照搬西方保護價值觀的問題,照搬西方保護本本主義的問題,照搬西方保護教條主義的傾向。一些學者提倡文物普世價值,一些學者覺得不行。這個問題不是學者能夠說得清的,實際工作中要顧及中國國情、本土特色才行。中國究竟要不要接受某些西方價值?最後是由人民來決定的。例如,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得不到有效的實施,文物保護的理念和現實的差距越來越大,制度上難以突破,文物保護意識的普及不夠,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障礙。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打破了一些障礙,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理念。解決好中國文物保護面臨的問題,既要學習書本知識,又要積累實踐經驗;既需要科學方法,更需要高超技藝。正如毛澤東同志《興國調查》前言中提到的:“實際政策的決定,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坐在房子裡面想象的東西,和看到的粗枝大葉的書面報告上寫著的東西,絕不是具體的情況,倘若根據‘想當然’或不合實際的報告來決定政策,那是危險的。過去紅色區域弄出了許多錯誤,都是黨的指導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詳細的科學的實際調查,乃非常之必須。”中國文物保護工作中應用西方文物保護理論是必要的,但必須將唯物論與辯證法貫穿到文物保護實踐的各個環節,必須建立在“西學中用”的基礎上。 普遍聯系,切忌斷章取義 這個道理在理論上容易說清,在現實中卻容易走樣。比如,在解讀和翻譯《威尼斯憲章》時,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士將憲章中的應用對象翻譯得五花八門,總想把它的話語權納入自己的行當。有的只講“真實性”在保護中起決定性作用,但不講如何才是“真實性”;有的只講文物保護,不講文物保護所需的制度;有的只講如何分“蛋糕”,不講如何做大“蛋糕”;等等。特別是在如何把握“文物真實性”的理解上,弱化了完善和健全文物保護制度,把推進文物保護體系建設和技術能力現代化割裂開來、厚此薄彼。如果不了解中國文物保護制度的演變,不了解中國文物保護早期“四有”制度的演化,就會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問題。所以,一定要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告別斷章取義的習慣,文物保護的“真實性”才能客觀。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紙上談兵 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引導至關重要。比如,世界遺產的申報工作中,一些人倡導的“OUV 即普世價值”,一定程度上是脫離了講政治的范疇。正如一些專家所言“我們要認識到,任何價值觀念都是具體的、歷史的。自由、民主、人權、公平、正義等這些價值觀念都不是抽象的,都是有具體的社會政治內容的。只有始終立足我國國情和具體實際,回應群眾現實需求和關切,輿論引導才不會無的放矢,才不會落入一些人設置的概念陷阱。”關於吸收憲章條款本身,如何具體地將其與保護行為對接,實際上是文物保護中的急難險重問題。花大量的精力和代價,按西方的標准去一次次闡述它的價值,就是紙上談兵,就是銀樣镴槍頭,就是將文物保護事業引向一個不切實際的虛無主義。 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清表裡主次 文物保護的環境、對象、范圍、方式、認知手段是變化的,加之西風東漸,使文物保護的理論和觀點紛雜。讓原本就難以抓住的文物保護的內在規律,更撲朔迷離。本質不會也不可能明確無誤地擺在那裡,需要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由粗到精、由表及裡的層層剖析、步步推進才能最終認識。開展文物保護工作時,就要求我們更善於抓核心、抓關鍵來消化吸收憲章,努力將文物保護的“物”所具有的客觀、准確、有深度的信息提煉出來,將“物”的實在和承載的內涵挖掘出來。這樣才能將理解和消化憲章的本質與中國文物保護工作的現實緊密結合起來。 用發展的觀點,避免慣性思維 世界無時無刻不處於運動當中,形勢發生了變化,文物保護的思路和手段也要相應調整。面對信息公開化、受眾個性化、各類保護怪論異軍突起的大變局時代,如果完全運用西方理論肯定行不通。必須打破思維定式,將不同行業條條塊塊的話語權,重新統一到保護的平台上來。理論執行必須與基層實際緊密結合,才能使中國從“文物歷史悠久的大國”發展成為“引領世界遺產保護潮流的強國”。 《威尼斯憲章》是西方文物保護理論的代表,在中國需要實踐的檢驗和審視。這種檢視,需要文物保護的創新發展。論題、理論、尺度、方法都需要現代化。現代化程度的體現需要研究基層案例。例如,《威尼斯憲章》的引進就應從一些具體、可操作性的條款入手,並核實案例體現出這一條款的什麼適用性,哪些案例在保護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適應性。“具體、可操作性”是指論題范圍要有明確界定,避免大而無當的弊病,也指對研究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要有明確界定,不同尺度的問題是不一樣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問題越搞越糊塗。弄清了一定尺度上的特定問題,才能弄清不同尺度上各種問題之間的關系。 總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文物保護“西學中用”才是創新發展的正道,才是現代化的體現。當我們對中國國情有了正確認識的時候,就能制定出正確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當我們對國情還缺乏正確認識的時候,就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只有讓中國文物事業接上地氣,才能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來源:中國文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