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面對古鎮仿古 唯有一聲歎息

面對古鎮仿古 唯有一聲歎息

日期:2016/12/16 18:37:58      編輯:古代建築
  重慶人對古鎮磁器口懷有一種復雜的心情:愛,並煩著。說愛,是因為它保留了市民心中對故鄉歷史的一段纏綿記憶;說煩,是因為這一記憶正在被一些熱心創造商業奇跡的人們努力包裝著、改變著,讓歷史學家稍不留神就找不著北。最新的消息是,磁器口將在現有規模上擴大6倍,擴出來的那些地方,將開發成仿古建築風貌區。(參見本報昨日封面特稿)

  筆者很體諒基層地方官意圖做大磁器口旅游經濟、造福當地百姓的心情:既然現有景區的承載力已近飽和,那麼將其放大6倍———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創造了商業機會,豈不兩全其美?

  然而有人要問了:依照這一思路,我們何不把磁器口放大60倍,讓它一頭爬上歌樂山,一頭伸向北碚區呢?這有點類似於熬湯,誰說一只雞不能熬出100鍋湯來呢?如果我們把解放碑放大100倍,那不就成了世界第一大商圈了嗎?

  事實上,今天的磁器口,與那個原生態的千年古鎮,除了一些傳說的附會以外,原汁原味的古韻已經所剩不多了。由於歷史學家的缺位,上世紀90年代末由四川美院承接的磁器口古鎮改造設計,本身就是一個“仿古”之作。其以明清風格為藍本的設計方案,對巴渝民間建築的式樣進行了選擇性保留,基本剔除了民國以近的歷史記憶。換句話說,今天的磁器口核心景區,如果不能說它像一件“赝品”的話,卻也疑似一個保留了民俗氣息的商業地產項目,或者一鍋僅用一只雞腳熬出的湯。

  老重慶人大都知道,在磁器口古鎮外嘉陵江邊一個名叫九石缸的地方,橫臥著9道像石缸一樣的石梁。相傳石缸內埋著價值連城的金銀財寶,它們是崇祯17年張獻忠攻下重慶城後搜羅的官府庫銀,因江水退潮,運寶船擱淺,只好將其埋藏在九石缸中。每年枯水季節,前往河灘尋寶的人,總能找一些古幣、古瓷、散碎銀器。如今,這一段拍案驚奇的歷史已被三峽工程三期水位所淹沒,而我們對千年古鎮的尋根熱情也已正在被難以遏止的商業沖動所覆蓋。未來,當放大6倍的磁器口變成一件巨大的“仿古作品”之後,在這裡生活繁衍了幾百上千年的原住居民們,恐怕只能揮手作別九石缸的傳說;而那些在古鎮老宅後花園中一年年吐蕊綻放的月季花、芭蕉花、芍藥花們,則將永遠葬入時光的瓦礫。

  面對商業沖動,在表達祝福之後,我們唯有一聲淺淺的歎息。不過筆者懷疑,磁器口擴容是否真會帶來財富的幾何增長:要看仿古建築,外地人何必來重慶?而重慶人何不直接去“巴國城”?

  據悉,近兩年來,一部分被劃入磁器口古鎮核心區的背街小巷改造工程陸續竣工,“路也修了,門面也整了,和正街一樣了,可就是少有游客來”。

  那麼明天,當一個磁器口變成6個磁器口之後,那些傳說中出手闊綽的游客,定會翩然而至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