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中意境的表達方式
日期:2016/12/15 1:04: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意境”一詞最早見於王昌齡的“詩論”,他將詩的境界分為三種:物境、情境、意境。物境偏於形似,情境偏於表情,意境偏於意蘊。相對而言,物境為實,是客觀的物質存在,可以被大眾普遍體驗與感知;情境、意境為虛,依賴於人對物境的體驗和感知而存在,並具有明顯的個人差異性。當某種體驗與感知能得到大眾的共鳴達成共識時,美的意境就有了強烈的感染力,並具備了雅俗共賞、流芳千古的條件,是藝術創作所追求的境界。
廈門“嘉園”園林景觀
現在“意境”一詞廣泛運用於藝術創作,一般情況下,“意境”指作品以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式誘發和拓展出的審美想象空間,是意識形態的境界和情調的表現。園林是一門的造“境”的藝術,中國古典園林通過山石亭榭花木水體等元素的營建了有形的物境,在物境之上追求造園意境。通過對有形的園林景物的創造,托物言志,是我國古典園林的一大特征。這裡意(聯想、心思、感情等體驗與感知)和境(構築物、景物、風景等客觀物體)是構成意境的兩個主要因素,我們可以根據其相互生成的關系來簡述我國古典園林中意境的表達方式。
1、從物境到意境――通過形式美感的營造直接以物境塑造意境。山自無言水自無語,然而山水無情人有情,中國文化歷來精於托物言志,如用蓬萊、贏州、方丈三山表達對神仙的向往,北海、頤和園、西湖都在湖中置島模擬仙山;用松梅竹來表達文人的品行高潔。而古典園林中對孤賞置石的品鑒和運用,堪稱用物境的形式美營造意境美的典范。園林的名題如匾額、楹聯等也是從物境到意境的重要表達手法。
2、從意境到意境――預先設定園林的意境,通過對物境形式美的營造達成意境的展現。文人雅士們為表達自己大隱於市、卻依然意在朝廷的志願,常常築園結廬,廣結同類以造聲勢。如滄浪亭、拙政園都是因意築景,以景引意,意得於境的營建過程。古典園林還擅長巧妙地運用縮影來完成從意境到意境的表達方式。
3、縮影:園林通過模擬實物景觀或神話傳說等理想境界表達個人志趣和對美好生活的遐思、移情、憧憬。縮影是從意境到意境的特例。同樣是因意築景,以景引意,意得於境的過程。特別的是縮影的“意”來源於真實存在的景觀、自然風光,或者是有據可查、有源可究的歷史文化遺存。縮影也要求造園之先預設定好主題,王昌齡的《詩格》有:“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的句子,造園與詩畫同理,要造好山水,只有當山水 “神之於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了然境象”的物境意象成竹在胸後,才能設計建造得出可以產生悠遠意境的優秀山水園林。因此,縮影不是對自然的簡單拷貝,而是從蘊涵深刻的歷史、文化底蘊的美好意象中提煉、加工的具象形式表現,是“形未成而意先生”的形式美和意象美的整合,超出形式美的物境之上,是對意象美的傳達和再現。
廈門“嘉園”園林景觀
更多古典園林介紹請點擊相關專題:中國古典建築之園林文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