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儒坊,原名山陰巷,又名儒林坊。宋代國子祭酒鄭穆居此,裡人學風漸盛,後改名為“文儒坊”。坊裡先後居住過名人賢達不少,著名人物就有明抗倭名將張經;清雍正武進士、歷任福建提督、台灣總兵、九門提督甘國寶;清鹹豐進士、螺洲陳氏“父子四進士、兄弟六科甲”之冠首陳承裘;民國《福建通志》主編陳衍,以及清舉人何振岱、著名法學家柯凌漢、福州舊時工商巨賈尤賢模等人。
光祿坊,坊內因有“光祿吟台”題刻而名謂之。宋熙寧元年(1068),光祿卿程師孟知福州,除弊興政之余,會常住坊內“閩山保福寺”游吟,圭僧镌石“光祿吟台”以記盛事,師孟亦有詩詠:“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們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清時,林則徐亦喜游吟台,曾於此放飛了一只白鶴,後人勒石“鶴磴”以記林公美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郁達夫來閩期間,曾居於光祿吟台旁劉泉花廳。
楊橋巷,原名登俊坊,是七巷中最北端的巷子。巷西通楊橋而俗呼為楊橋巷,古代南後街燈市以楊橋巷是負盛名,有詩“黃樓月色楊橋水,照遍鐘山萬點春”為贊。民國年間,巷內居住了著名“台灣林”財團要人林爾康、林文坊等,還有多家銀行設立於此,故享有“財神街”之譽。巷裡的六十八號宅院,曾有林覺民和冰心先後居留過,今辟為“辛亥革命紀念館”。
郎官巷、宋代劉濤家居此間,其數世皆為郎官,故而得名。宋元豐年間,陳烈居巷中,曾作《燈詩》諷太守劉瑾索彩燈之酷,名噪一時。近代著名思想家嚴復晚年亦居此巷,他的孫女華嚴就誕生此間。華嚴曾作《郎官巷裡的童年》,記述往事頗詳。今巷口有楹聯,題曰:“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舊稱修文巷,五代時閩王王審知屬轄琅琊安遠使在此曾建木構育王塔,主“文運興盛”,故宋代陳肅改稱其為“興文巷”,不久又改作“文興巷”。南宋後塔圯,迄至清時,人們在巷內砌造一方小塔,以為紀念,並習呼之作“塔巷”。來源:海西文化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