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村仿古青瓦古建築群有歷史研究價值
日期:2016/12/15 1:25: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許村仿古青瓦古建築群位於歙縣許村鎮許村高陽村、東升村、環泉村中,計仍保存有大量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築100余座。許村呈“二龍戲珠”、“倒水葫蘆”的風水形態,昉、西二溪交匯在高陽橋下,流入練江。村中明代建築數量多、品類齊全,保存了較多的宋元建築做法,如梭柱、櫍、哺雞獸、上昂式挑斡、插栱、彩繪等,是研究古代建築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典型的建築有高陽廊橋、五馬坊、許社林宅、薇省坊、大觀亭、大邦伯祠、雙壽承恩坊、大郡伯第門樓、大墓祠、大宅祠、三朝典翰坊、觀察第、雙節孝坊、許聲遠宅、許有章宅等。
高陽廊橋,始建於元,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並建橋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橋長21米,寬5.3米,廊內七間,建築面積125平方米。兩側置坐凳,中部三間有天花,其余四間為徹上明造。橋廊外觀分為三大間,中間屋面略高,使山牆脊線參差錯落。著名的包括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5處古建築:高陽廊橋、五馬坊、許社林宅、薇省坊、大觀亭、大邦伯祠、雙壽承恩坊、大郡伯第門樓、大墓祠、大宅祠、三朝典翰坊、觀察第、雙節孝坊、許聲遠宅、許有章宅等。1996年,許村成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許村是一個人文荟萃的歷史文化名鎮,歷代名人對她情有獨鐘。“十裡沙灘水中流,東西石壁秀而幽”是李白對她的贊譽。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頌美的仿古青瓦詩文。 南宋以後,徽商崛起。“往來淮楚間,起家累巨萬。”由於許村地處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交通要道,接著地利之便迅速繁榮起來。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財富,其中罕見而獨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築群是其中的精華。在高陽至前溪1500米的老街上,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近200幢,在建築、歷史、學術、環境、人類學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大觀亭,建於明嘉靖三十年(1557),清康熙二十二年(1633)重修,三重檐亭閣式建築。底層、二層作八邊形,底層每邊長3.5米,占地64.6平方米,建築面積59平方米;三層為虛閣,平面長方形;通高11.75米。亭南、北辟門,中穿道路。雙壽承恩坊,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四柱三間五樓式石牌坊,寬7.9米,高9.5米,建築面積18平方米。坊直柱、下枋、檐板和明間柱前後的四只奔獅等構件為花岡巖。其它花板、梁枋等雕刻構件為砂巖,精美異常。五馬坊,建於明正德二年(1507年)為福建汀州府知府許伯升立。四柱三間五樓式石牌坊,寬8.2米,高9.7米,建築面積20平方米。直柱等主要構件為花岡巖,其余為砂巖,磚雕雕刻精美。
薇省坊,建於明嘉靖二年(1523年)。四柱三間五樓式石牌坊,寬8.8米,高11米,建築面積20平方米,直柱等主要構件為花岡巖,梁柱、花板用砂巖,雕刻精美。
大邦伯祠,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坐北朝南,三進五開間,外加一門樓,面闊18米,進深60米,占地面積1080平方米,建築面積862平方米。由門樓、兩庑、天井、前進、進享堂、中進、後寢組成。
觀察第,為許氏支祠,俗稱“牆裡門”,清初為紀念觀察使許天相而建。坐北朝南,三進三開間,面闊9.4米,進深29.1米,建築面積273平方米。由門廳、享堂、寢堂外加廊庑和天井組成,為徽州常見的祠堂平面布局。前進門廳兩稍間為八字牆傳統做法,大門上方鑲嵌有磚質“觀察第”匾額。雙節孝坊,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二柱單間一樓,花崗巖石質,高4.7米,寬2.9米,建築面積5平方米。有月梁,平板枋中部立一小“聖旨”牌,上部有一小寶頂,字板上刻“旌表故民許俊業繼妻金氏妾賀氏雙節孝坊”,為歙縣最小的石牌坊。許村古建築群保存的大量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築,構成了獨特的古村落景觀。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村的傳統民居、祠堂主要以木結構為主,建築外牆為空斗磚牆砌築,牌坊、橋梁等公共建築則以仿古琉璃瓦石料為主。既有石牌坊6座、磚門坊3座、亭閣1座、廊橋1座、祠堂、民居多座。他們在功能設計、平面布局、磚、牧、石雕飾、題匾碑刻等方面,反映著當地的經濟狀況、社會習俗及建築審美觀,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