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5個多月的施工,北碼頭段230米古城牆已亮相,占計劃修復長度的一半,再向南延伸幾十米就能接牢阊門了。這也是去年9月20日我市古城牆保護修繕工程開工以來“復原”的第一段城牆。與此同時,平門段、相門段古城牆保護修繕工程也在加快推進中。
北碼頭段城牆原先被分割成四段,上面雜草叢生、荒蕪破舊,有的還被房子侵占,牆體表面的條石、磚塊缺了不少,看上去就像普通土墩。來到這裡,簡直有置身荒郊野外的感覺。不過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土墩”西側表面已經披上了厚厚的“铠甲”。其中,下半部的“铠甲”由大小不一的花崗巖石塊連綴而成,有的石塊表面還鑿得很平整;上半部的“铠甲”由顏色泛黃、看起來已經有點年頭的
青磚砌成。在靠近城牆最北面的地方,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折角,這一設計讓城牆的線條富於變化。
由於“铠甲”頂端的高度超過兩層樓,因此,站在地面看去,不由產生一種巍峨、氣派、精神的感覺。爬上城牆頂部記者發現,原先被挖斷的二三十米城牆位置已經重新堆上了土。如果說,修復“铠甲”只是給城牆披上了外套的話,那麼,重新堆上的這段泥土,就讓這裡的城牆變得血肉相連了。
建設單位市城投公司方面介紹,計劃修復的北碼頭段城牆總長度是465米,底部寬12米,頂部寬約9米。目前已修好的是最南面的兩段,總長230米,幾乎占全長的一半。接下來,已修段南、北兩頭的城牆也將進行施工,其中,向南將接通阊門城門。
北碼頭段城牆保護修繕工程分新建和修復兩部分,其中新建109.52米,修復355.48米,修復部分的施工原則是保護並保留城牆原形制、原結構,盡可能采用原材料、原工藝。為此,市城投公司還專門定制了
城牆磚,修復後再進行外表做舊處理,讓整體風貌協調統一起來。
蘇州古城牆原先長約15公裡,不僅宏偉壯麗,而且創造了“亞”字型的平面布局和每門辟水陸兩座城門的獨特結構,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上個世紀50年代起,蘇州的城牆、城門受到破壞,除盤門、胥門、金門和部分城牆外,其余均被拆除。“文革”以後,蘇州開始了對古城牆的保護和修復,如今,胥門、金門、阊門及部分城牆已被列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了保護范圍。出於更好保護歷史文化、整治環境等的考慮,去年9月20日,我市開始實施阊門北碼頭段、平門段、相門段古城牆保護修繕工程,計劃今年10月讓它們再現昔日的古典宏偉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