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嶺南古建築三大瑰寶之一:佛山祖廟

嶺南古建築三大瑰寶之一:佛山祖廟

日期:2016/12/15 1:22:1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正月初六,睡到10點才從九點起來。整理好行李,我們去到湘粉之家把早餐和午餐一起解決(以後不要去這家連鎖的餐廳了,因為服務差,我們的4個飯都是馊的)。然後,乘2路旅游bus抵達祖廟。

雖然在佛山工作兩年多,但一直沒有來祖廟。這次借助春節假期,和朋友一道前來,准備一睹這始建於北宋的古代廟宇。

不愧是祖廟了,正月初六,門口排隊買票的人仍然接踵摩肩,就像火車站買票的長龍。

我們抵達時,祖廟內正在舉行舞獅大會。遠遠的就望見旗幟上赫赫的黃飛鴻幾個大字。看來,這黃飛鴻一定是這祖廟的特色。

談祖廟,相信佛山的朋友比我更給力!看看完整的祖廟介紹吧。

佛山祖廟簡介

佛山祖廟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禅城區,祖廟從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始建,至清代初年,這裡逐漸成為一座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祖廟大修,形成今日的祖廟建築群。

佛山祖廟與肇慶悅城龍母廟、廣州陳家祠合稱為嶺南古建築三大瑰寶,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祖廟的正殿裡廟內還陳設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如70件30種兵器銅牆鐵壁儀仗,直徑1.31米的巨型銅鏡、大型銅鼎、銅鐘和香爐。鐵器有大鐵鼎、鐵鼎、鐵畫等等。園內還陳列有石刻匾額,明、清時期的石獸、碑刻唐代“貞觀二年”款棋字陽文“佛山”,石片旁的復制品。重新組合復完的陶塑瓦脊,大量的金木雕建築構件,大型鐵鑄武士立像,鐵鑄瑞獸、鐵炮等等。這些陳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時期佛山高超的工藝技術。無怪乎,一些前來參觀的外國朋友將祖廟譽為“東方民間藝術之宮”。

歷史沿革  

佛山祖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當時的名稱叫祖堂,其實就是北帝廟,當時珠三角地區多為水鄉,水患多,而北帝恰是傳說中治水的神,於是北帝作為佛山人的保護神被供奉起來。但在明代,祖廟遭到破壞。洪武5年,祖廟得到重建。

  明朝正統十四年,朝廷封祖堂為靈應祠,並建了靈應牌坊。自此,祖廟由民間祭祀之地變成官方祭祀之地。

  1451年,成為官方祭祀之地的祖廟得到朝廷的支持擴建,塑北帝銅像。自此,祖廟初具規模。

  光緒二十五年,富裕的佛山人捐錢捐物對祖廟進行首次大修,祖廟至今仍保持著百年前的藝術建築風貌。

  當時,各行各業人士都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捐給祖廟,佛山當時手工最出名的石灣瓦也被放在了祖廟的屋脊上。

  上個世紀70年代初,靈應祠大堂後面慶真樓的磚木結構改成了混泥土結構。據當時參加了修繕工作的梁詩裕先生說,當時動用了100多人共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完成修繕工作。

  上個世紀70年代還沒有設立佛山市博物館,祖廟旁邊是關帝廟、媽祖廟等,後來才把它們拆了修建佛山博物館,因此用博物館的概念來評價祖廟是不准確的。1998年,慶真樓變成危房,加固後又重新使用。

黃飛鴻

 
黃飛鴻真人唯一的照片
在祖廟三門的北側,有一座兩層仿清代青磚镬耳建築,那是占地五千平方米的黃飛鴻紀念館。走進黃飛鴻紀念館,館內設有陳列館、飛鴻影院。陳列館內,有一幅目前國內僅存的黃飛鴻真人照片,很多游客到了這裡必須要和大師的照片合影。“十三姨”莫桂蘭的真人照片,也陳列在館內。並制作了一個“寶芝林”的復制品,與電影裡的場景很相似。頗令游人興奮。紀念館裡有個很大的演武廳,每天都有一場武術表演在這裡進行,黃飛鴻的門人們將精湛的武藝呈現給游客。飛鴻影院則不停地播放黃飛鴻的電影錄像,拳腳聲不絕於耳與武術表演相得益彰,仿佛又見黃飛鴻當年矯健的身影。據說,祖廟的工作人員地毯式收集了1000多件黃飛鴻的文物,近百部黃飛鴻電影以及黃飛鴻功夫的真人演繹,才形成了這座凝聚全世界38萬黃飛鴻門人尋根拜祖的紀念館。黃飛鴻在《中華奇人大辭典》裡,只有一句話的介紹,但“黃飛鴻”這個題材卻被充分利用,並被演繹得傳奇神奇,可見人們對正義的追求。為滿足海內外華人的願望,紀念館已經整理出的《黃飛鴻大事年表》,刻成了石碑,放在館內供人解讀。是祖廟的靈氣哺育了黃飛鴻,而黃飛鴻的民族氣節和傳奇經歷又給祖廟添了榮耀。在紀念館的左側,每天進行一次的南派舞獅表演。隊員們在鐵柱和木樁上閃展騰挪,將高超的嶺南獅藝展示給游客。據說:這支舞獅隊由黃飛鴻傳人組成的,每年還要到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表演好幾次。大概是出於對黃飛鴻仰慕,或者對舞獅藝術的崇拜,當舞獅者擺出一個造型“定格”時,游客就紛紛往大開口的“獅子”嘴裡放錢。

  青石鋪路,斗拱飛檐,清音萦繞,曲徑回廊,祖廟的內涵實在是過於豐富,以致於再多,再深沉,再華麗的文字去描述她都是隔鞋撓癢,徒流遺憾而已。只有親自去體驗,去感受……方能領略其中妙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