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淹沒在崇山峻嶺中的湧泉齊長城:比秦長城早490年

淹沒在崇山峻嶺中的湧泉齊長城:比秦長城早490年

日期:2016/12/15 1:18:5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一腳踏四地,一步跨兩國”,位於章丘市垛莊鎮七星台的古老城牆,是歷史和現在的區域劃分線。它現在是章丘、歷城、泰安、萊蕪四縣市交界處,也是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的交界處。7月10日,山東省旅游局舉辦的“齊長城徒步游”活動啟動,七星台是其中一站。


  長城消失的比例是30%

  爬到山頂後,看見一段綿延起伏,雄偉壯觀的嶄新長城,看上去是用鋼筋水泥修建的,這是齊長城嗎?導游搖了搖頭說,這是仿照北京八達嶺長城樣式新建的一段長城,全長2000米,其中單面長城800米,雙面長城1200米。

  “看,這就是齊長城。”導游指著腳下說,我才注意到,腳下的石頭有明顯人工堆砌的痕跡,山梁上散亂的石頭連著兩側山峰。歲月流逝,風吹雨蝕,這城牆早已坍塌風化,僅剩下埋在土裡的一堆亂石。如果沒有人提醒,誰會想到這裡曾有一道古老巍峨的長城。

  在新建長城面前,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痛心疾首,“這是不尊重歷史,也是一種破壞。”

  說起齊長城,不論是規模還是知名度,都遠不及明長城,所以鮮有人知,更鮮有人光顧。據專家考證,齊長城約修建於春秋年間,一直到戰國時期才最終完工。齊長城源於長清縣孝裡鎮廣裡村,直達青島市黃島區東於家河村北入海,全長618.9公裡。

  根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發布的長城資源調查成果,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公裡。其中就包括了齊長城。今天所說的萬裡長城多指明代所修建的長城,據此前所測的明長城數據,長城牆體保存狀況總體堪憂,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約20%,消失的比例為30%。

  清長城還是齊長城?

  更古老的齊長城,牆體保存狀況只有更差。

  董耀會說,如果在同樣的時空中,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城牆比較,齊長城保存得比較好,一是齊長城的主體部分是在山上,與在人煙密集的城牆相比,自然或人為損毀要小一些;二是春秋戰國各個長城裡,齊長城是唯一的一處被後期所利用的,清末時,為了防捻軍,齊長城這道防線上很多重要的地方都曾經重新修過。

  秦代以前修建的長城都是沒有垛口的,有記載的大概是從後金開始,長城上才有垛口。明代長城上也都有了。董耀會認為,今天看到城牆上有垛口,作為一個作戰陣地的齊長城,百分之百全都是清末重修的。

  以前也有爭論,清末重修過的齊長城,應該叫清長城還是叫齊長城?因為是修建在春秋齊長城的基礎上,是利用齊長城原來的牆體,比如在原來一米高兩米高以至三米高的牆上再壘起來的,最後國家還是認定它為齊長城。

  萊蕪市上游鎮錦陽關的城牆,就屬於此類。由於它被延續地利用,已經是齊長城現存最完整的部分了,依然坍塌得很厲害。如今的齊長城兩邊,種滿了花椒樹,還有芝麻、玉米等作物。現在正是花椒收獲的季節,一個個籃子被掛在樹上,村民正在采摘。花椒樹滿是刺,村民說,被刺傷已經習慣了。

  齊長城的孟姜女小調

  一個梳著兩條小辮子的中年婦女,扛著鋤頭,行走在村間小路上,嘴邊有歌聲回蕩,或低沉、或幽怨,聽起來哀婉動人。

  我很想知道她在唱什麼,可我聽不懂。問同行的山東兄弟後得知,她在唱孟姜女小調。

  站在淄河鎮湧泉村裡,這裡有以孟姜女當年尋夫走過的小道為基礎修建的孟姜女景觀大道、孟姜女故居紀念館等,山上有齊長城遺址保護公園。

  參加“齊長城徒步游”活動前幾天,從濟南、泰安、萊蕪到淄博,每個地方,都有孟姜女的足跡。每段坍塌的城牆邊上,都有孟姜女哭泣的身影。

  我能理解這種文化的裝裱,但不會在意。活動剛開始,對齊長城,我都是不太在意的。齊長城本身,不足以成為旅游觀光目的地,這是之前大家的共識。

  一路走來,我們也去了不少周邊的古村落。“這棵樹已經長了上千年了,這個石碾子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這些房屋都是清代的時候修建的……”導游如此介紹,歷史痕跡到處都是,但能刻畫在我心裡的很少。

  山東省旅游局局長於風貴也表示,將通過此次徒步齊長城活動,把“世界最古老長城”這一形象更廣地推介出去,通過對齊長城資源的進一步挖掘整理,更好地保護開發利用齊長城資源,打造一條具有齊長城特色的文化旅游帶,成山東旅游新名片。

  齊長城旅游商品不能走觀光路

  更多的齊長城被淹沒在崇山峻嶺中。就連附近的居民都不得而知。

  山東大學旅游系主任、山東省旅游行業協會會長王德剛說,很多人生活在齊長城腳下,但並不知道當地有齊長城,更不知道齊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相比目前世界聞名的萬裡長城也許“不長、不高、不大、不險”,但保存了長城修建最初的原始面貌,具有彌足珍貴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山東省旅游局原局長於沖表示,相比萬裡長城,齊長城有“三張牌”最為突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比秦長城還早490年,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裡長雅典壁壘還早200余年;齊長城是齊魯大地兩個重要諸侯國齊國、魯國分界線,千百年來在長城兩側形成眾多極具特色的古鎮、古村;與萬裡長城分屬全國十幾個省市,開發中難免出現各自為戰、步調不一等問題不同,齊長城全線都在山東,為山東整體規劃、統籌開發齊長城提供了可能。

  “齊長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第一,要把這個形象推出去;打造產品,從旅游角度看,長城的物態形象已經留存不多,齊長城旅游產品的生命力和核心在於長城兩邊連綿600公裡的齊魯文化帶,相關產品打造要圍繞齊長城留下的若干故事、歷史文化做實地考察和挖掘,打造與其他長城不一樣的、有特色的旅游產品。”於沖說。

  “齊長城開發過程要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防止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減少。齊長城旅游產品開發不能像八達嶺長城那樣走觀光型產品路線,不然走不遠、做不強,要盡量保持齊長城的原有風味,抓住其歷史文化價值,各地統一規劃發展,打造帶狀發展概念,打造文化體驗式產品或文化與鄉村旅游復合型產品,滿足游客需求。”董耀會說。

  齊長城打造山東旅游新名片

  據了解,山東省旅游局正努力推出齊長城“最古老長城”形象,圍繞齊長城沿線古村鎮、傳統文化、歷史名人故事等打造特色長城旅游產品,將齊長城打造成山東旅游新名片。

  於沖表示,未來將選2-3個齊長城段集中財力、物力、人力做齊長城文化的體驗產品,包含建設齊長城營地、長城沿線的古村古鎮打造“長城人家”、打造長城故道,在業態上以徒步游長城作為主打產品讓游客慢游、細游、深度游齊長城。

  山東大學旅游系主任、山東省旅游行業協會會長王德剛表示,齊長城作為一條文化線,西起黃河,東到黃海,橫貫山東東部的山地丘陵,這條線幾乎集中了山東最有優勢的、最有品位的文化資源,齊長城的文化價值和開發旅游價值都很大。齊長城的開發利用,要挖掘歷史、周邊有動人的傳說。中國歷史典故中有143個在齊國齊長城的邊上,這些典故、歷史傳說都為齊長城增加了豐富的色彩,開發“可聽、可看、可娛樂、可體驗”齊長城。

  泰安五岳旅行社經理張偉說,之前的濟南長清段和泰安下港段並沒有太深的印象,倒是萊蕪段長城感覺不錯,既擁有前面兩段長城所同有的歷史厚重感,又具有前面兩段長城所不能比擬的氣勢恢宏,波瀾壯闊。

  從旅游產品角度看,這裡離萊蕪雪野很近,雪野有雪野湖和一個雪野航空俱樂部,俱樂部經常舉辦航空模型比賽,每年也有航空展。如果開發一條線路,上午體驗萊蕪的歷史厚重,徒步齊長城;中午去雪野湖吃魚宴,體驗農家;下午欣賞萊蕪的新名片——航模,用歷史與現代的眼光看萊蕪,讓旅游產品擁有厚重的文化內涵,同時添加更吸引人氣的現代元素,效果應該不錯。

  “最古老長城”作為一種想象

  每次聽人介紹山石樹木有多少年的歷史時,我都會覺得好笑,論年代久遠,腳下的泥土,不是亘古長存嗎?為什麼大家不覺得它們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呢?

  答案似乎很簡單,它們太普通了。

  很多業內人士會說,旅游產品有兩要素,要麼第一,要麼唯一。顯然,泥土,不是。當然,樹、石碾子、房屋也基本不是。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是符合資格的。但在我心裡,長城的位置是屬於明代的萬裡長城,沒有它的位置。

  走在萊蕪錦陽關坍塌過半的城牆上,我能想象,當年,這裡有披甲戰士在戍邊巡邏,也許會有走私的商人翻越,也許還有小型戰斗爆發,但這些都是我的想象,想想就完了。

  現在的城牆兩邊,雖然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域,一邊是萊蕪,一邊是章丘,但種植的農作物都一樣,都種著花椒樹,或者芝麻、玉米,也都有人在耕作。

  我想,兩千多年前,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齊國或者魯國的民眾,是否也是在一牆之隔,種植著同樣的作物,在一樣辛勤地勞作呢?我會有所好奇,想去了解。

  走在青石關的城門洞裡,能看到一條深溝,據說,這是木制的獨輪車,壓出來的車轍,可見當時商旅之繁忙,城樓下,兩邊是懸崖峭壁,可見當年這裡的險峻,在我拍照的時候,有一個人隨意地站在城門前,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這時,我會感興趣,當年誰在經商,在販賣什麼?可惜,這些痕跡已經徹底消失。那天,在湧泉村,在唱著孟姜女小調的婦女身上,我好像觸摸到了一些齊國的氣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