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疑是仙葩落人間 古鎮洱源中綻放的梅子

疑是仙葩落人間 古鎮洱源中綻放的梅子

日期:2016/12/14 10:31:5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大理古城內開酒吧的朋友麗薩對我說,這樣的天氣裡,你不留在古城享受咖啡和陽光真是有些可惜了。可是古城對於我這樣的一個旅者來說,只是一個起點,我不能像那些跟隨著小旗子的游客一樣看看新建的大理王府,然後在滿是叫賣聲的古城街道上買幾件本地商品就匆匆趕往麗江。也更沒有太多的時間在盛著野菊花的陶罐前對著一杯咖啡發呆。我想沿著地圖上那條通往高原的路,去找些有趣的東西,當然那些所謂有趣的東西也許只是個理由,關鍵是我想離開這座城了。

  下關到洱源縣的幾十公裡路中巴車走得就像是頭牛,司機捨去新修的公路不走,穿村過巷用了一個半小時才將車子開到了洱尾鄉。在這裡,車上的乘客像賣豬仔一樣被轉移到另一輛中巴車上。有乘客不耐煩地發著牢騷說,大理的車子就是這樣倒騰來倒騰去,坐都坐不安穩。司機則滿不在乎地將音響開得轟鳴,哼著小曲揚長而去。

  比起相隔不遠那座蒼山下的古城,洱源縣城顯得空曠許多,人煙稀少的街道上幾輛摩的停在路邊等待著客人。我在縣城裡轉悠了一圈後不得不返回到那座空空蕩蕩的車站,前往鳳羽鎮的小巴司機們好像相約集體消失一樣沒了蹤影。穿著制服的老李是長途車站的承包商,整座車站和其下屬的攤位商鋪都歸他管轄。他主動上來搭讪,問我是要去鳳羽還是茈碧海,並說可以為我找來一輛出租車載我去這兩個地方。我告訴他,兩個地方我都想去,聽說洱源縣有一種特殊手工藝品“雕梅”,順便也想看一看。老李拍著胸脯向我保證,他那個開出租車的朋友一定可以滿足我的所有願望。面前這個胡子拉碴的制服先生一下子變得像是可以滿足願望的神漢。

  

    司機是個兩鬓斑白、眼中閃著靈光的老漢,他感歎我運氣好遇到了車站上的老李。從他那裡我得知老李是個在印度、緬甸闖蕩了十來年的人,在外面做運輸和礦石生意積累了些財富,快50 歲了才回到洱源縣承包起縣城的汽車站。這讓我有些刮目相看,頗感人不可貌相。出縣城十幾公裡,穿過一道峽谷,眼前的一座大山便是當地人俗稱中的“鳥掉山”。相傳這裡是鳳凰飛過時因體力不支落下的地方,當它再次起程時留下了自己的羽毛,故此山下的村莊得名鳳羽。

  鳥掉山名字的由來則是因為這裡是候鳥前往高原的飛越路線,每當年末,大批候鳥向高原遷徙,在翻越群山後停留在這裡休息覓食,鳳羽人一直堅信候鳥們停留於此,是向鳳凰的朝拜。路上經過的村落、河流名稱也多與鳳凰有關,當地人說鳳鳴村是鳳凰呼喚眾鳥的地方,而雪梨村則是鳳凰棲息過的居所。

  滇人生活在大山中,山與山間的空地被稱為壩子,壩子是人們種植口糧和農產品的地方,祖輩為了節省用地將平整的壩子都騰出來耕種,房屋則選擇建在山坡上。鳳羽鎮就是這樣一個散落在山坡上的古鎮,小鎮歷經風雨幾百年,雖然被國家評為歷史文化古鎮,卻在這裡難得見到一兩個游人,鎮上人的生活依舊,仿佛與那名號毫無關系。來之前曾有朋友告訴我,洱源縣有兩種特產,一是乳扇;二是雕梅。兩者都是美食,但後者是需要手藝才可做出的。洱源的女人都會這項技巧,但鳳羽女子雕出的梅子讓人看上去最賞心悅目。

  恰巧趕上了古鎮的街子天,四裡八鄉的農人都拿著各自的農產品來這裡交易,幾輛小巴車被堵在了鎮中狹窄的街道上,任憑司機怎麼扯著嗓門喊叫和按喇叭還是寸步難行,這時我明白為什麼縣城裡看不到一輛前往鎮上的班車。現時不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但古鎮集市上的許多小攤都在售賣當年收獲後用糖水和鹽水浸泡過的梅子,這樣尋到會雕刻梅子的巧匠也不是件難事。賣豆粉的阿姨推薦我去市集中段的一家小攤鋪上去找找,她說,那家有個叫李仙草的女人雕出的梅子最好看,泡制出的味道也是遠近聞名。

  可能是我疏於了解,這些年往來大理數次居然都沒注意到雕梅。所謂雕梅,即在青梅上雕刻花紋而得名。制作工藝是以鹽梅做原料,先用石灰水把鹽梅浸泡,取出晾干,再用刻刀在梅子上雕刻出連續曲折的花紋,從空隙處擠出梅核,中空如镂,輕輕壓成菊花狀,鋸齒形的梅餅,放入清水盆中,撒上少許食鹽,以去除梅子酸味,然後放入砂罐,再用紅糖、蜂蜜浸漬數月,待梅餅呈金黃色時就可從瓶壇中取出食用。雕梅食味清香、脆甜。酸中帶甜,沁人肺腑。據說遠在唐代南诏時期,該地百姓探親訪友就有相互饋贈雕梅的風俗,過年過節更是不可缺少的席間小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