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探索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新模式
日期:2016/12/15 1:21:1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大歷史記憶和文化遺存重要載體的保護力度,近年來,安徽省黃山市大力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截至2012年7月底,累計投入資金38.09億元,完成101個古村落的規劃編制和83個古村落、1045幢古民居的保護利用,初步走出了一條在創新中傳承徽文化、在利用中保護古民居的新路。“百村千幢”工程日益成為提升城市品牌、發展文化產業、改善民計民生、助推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政府主導,形成合力共為、保障有力的工程格局。一是建立有效推進機制。扭轉過去“文物保護就是文化部門的事”的狹隘觀念,構建上下聯動、各方協同、職責分明、群眾支持、社會參與的共建機制。在領導層面上,成立了市“百村千幢”工程領導組,制定了工程實施總體方案,統一指揮、系統推進;在工作層面上,建立了縣(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宣傳、文化、發改、財政、科技、國土等部門相互配合、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在項目層面上,堅持“周調度、旬督查、月點評、年考核”,保證了每一個項目工程有人管理、有人落實。二是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建立了以《古村落保護利用暫行辦法》、《古民居認領保護利用暫行辦法》、《古民居遷移保護利用暫行辦法》和《“百村千幢”保護利用工程資金補助暫行辦法》等7個規范性文件為重點的政策體系,對涉及的搶修、遷移、認領、土地轉讓、房屋登記、資金支持、相關程序等作出明確規定,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利用工作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軌道。三是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加大政府投入,全市各級財政先後投入4億元引導資金,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形式,用於101個古村落和部分古民居的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和保護。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突出市場運作,通過招商引資和市場融資,以產權換資金、以資源換渠道、以市場換項目,鼓勵社會資金以租賃、承包、聯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投資保護開發。2011年完成的8.9億元投資中70%來自於市場運作。爭取金融支持,結合新農村建設編制的“市新農村建設(百村)示范項目”,被列為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獲得1億美元貸款資金扶持。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選取有一定價值的古民居面向社會進行公開認領、認養、認購,得到海內外慈善基金組織1.25億元資金支持。
規劃先行,堅持因地制宜、科學保護的基本原則。一是一村一品一幢一策。為避免古村落的同質化,造成“千村一面”和重復建設,在總體規劃基礎上編制每個古村落的保護利用規劃和每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實施方案,按照文化體驗、鄉村體驗、休閒度假、攝影繪畫、文化創意、農業生態等18種類型進行規劃,明確保護利用主題、要素和范圍,並為所有古村落、古民居建立完備的檔案,力求每個古村落、每幢古民居實現最佳形式的保護和最高效益的利用。二是兩種路徑並行保護。對於古民居相對集中、整體環境基本保持原貌的古村落,主要進行原地保護,在古村落的整治上確保原有風貌,對古民居的修繕做到“修舊如舊”。對於散落在各地確實不適合原地保護的極少數古民居通過異地整體搬遷加以集中保護。在異地集中保護點的選址上,注重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相適應,與黃山市鎮村發展規劃相契合,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充分發揮整體效應。三是科技注入規范實施。注重與科技進步緊密結合,廣泛運用木材防腐、古村落污水處理、古民居防火防潮防蟲處理、古民居采光通風、古民居外牆保溫、古民居異地遷建技術規范等新技術,提升了項目品位,實現了科學保護與永續利用。注重產學研合作,成立了“百村千幢”工程專家庫,邀請同濟大學、東南大學等知名院校作為工程項目技術咨詢單位,開展相關課題研究,為工程實施提供了技術保障。
著眼利用,做好延伸保護、業態創新的配套文章。一是保護兩脈提升品位。保護好“文脈”,全力保持古村落的傳統禮儀、民俗文化、語言傳統、傳統手工藝、生活風俗習慣等古風徽韻;保護好“龍脈”,嚴禁破壞古村落的林木、峰石、山水、津渡、橋梁等水口風貌,對已遭破壞的按歷史原貌復原。通過將文化遺產原狀保存在所屬區域環境中,使物質文化遺產“凝固住”,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守住了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傳承了徽州文化的“精氣神”。二是精心打造多元業態。深入挖掘各地民俗風情、歷史沿革,在傳統中注入現代元素,建成一批鄉村藝術會所、農家樂、農事體驗所、傳統手工作坊、鄉村酒吧、鄉村客棧、影視拍攝基地、民俗表演中心等19類555處新型業態,使古村落、古民居由原來的文化觀光單一利用模式向多元業態轉變,讓保護與利用找到最佳契合點。三是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工程的實施,直接形成了一大批高品位、多業態的文化旅游產品。今年前7個月,黃山市古村落、古民居共接待游客1361.3萬人次,文化旅游總收入94.8億元,分別占到全市旅游總數的62%、52.5%,比全市同期旅游增幅分別高出24個、27個百分點。
作用衍生,彰顯改善民生、推動發展的多重效益。一是促進鄉風文明。古村落的保護開發利用,有力帶動了生態修復、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居民文明素質得到全面提升。不少徽州古祠堂等公共建築修復之後,有的成了鄉村民間非遺項目演示復活場所,有的辟為老年協會活動中心和村民議事場所,有的辦成了農家書屋、綜合文化站等,既傳承了徽州文脈,又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適應了現代文明發展需要。二是村民直接受益。農民通過直接參與旅游經營和接待服務拓寬了增收渠道,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952元,較上年增長18.4%,接近東部發達省份平均水平。特別是昔日在世人眼中破舊破損、不被重視的古民居,也實現價值倍增,居民財富效益顯著放大。三是助推轉型發展。工程實施極大地促進了黃山市以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產業發展,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改變了過去山區經濟第一產業占比大的傳統經濟結構,有力推動了城鄉統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