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日期:2016/12/15 1:28:5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西方古建築以立體感官、單一布局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點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中國古建築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磚瓦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特意俢置了一處徽派建築樣式的前院建築與後院相互串聯,改變了原先單調獨立的西式建築布局形式,也是寺院更加具有層次感,讓游人在穿越傳統的中式建築後。
這主要體現在受中國“周禮”思想影響較大的建築體系當中。古代都城規劃中,都以主宮殿位於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體,次要建築位於兩側,左右對稱布局,“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的規劃布局。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
雖然在經過歷史的毀壞下軸線布局已經不是特別明顯,但是我們依舊可以清晰的看到以前院新建徽派建築和後院的整個西式建築圓通寶殿為主體作為本寺的主體軸線構築物。與中國的古建築相比,西方古建築作為一個整體的建築體系,它的建築風格也是一脈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古希臘建築中的“柱式”便是“立體感官,單一布局”的突出表現。這些柱式結構的建築外在形體直觀地顯示出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
烘托著頂部中心高聳的山花,具有古羅馬建築的古建磚瓦表現手法,這種處理,強化了宗教的神秘感。它的內外牆之間的回形步廊和許多方柱,又依稀具有希臘神廟的風韻。總體上看,整座建築又充滿了哥特式教堂的上升感。務實精神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築概念都反映出中華傳統文化實用理性的務實精神。中國古典建築體系一直堅持著有節制的人本主義建造原則,始終以人體尺度為出發點,不求高大永恆,無論什麼類型的建築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樣超尺度的東西。
不管什麼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們形成了恆久變易的觀念。古典建築在重領悟、重層次、重氣氛等方面極下功夫,反倒對單座建築淡然處之。而前面則是質樸的牆,庭院深深深幾許,精彩之處全在這一層層的化解之中,體現了中國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適用而經久不渝。古代西方建築往往以巨大的體量和超然的尺度強調建築藝術的永恆與崇高,他們常常具有嚴密的幾何性,古代西方建築在一套獨立的建築體系上,形成獨特的方格,他們布局單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築來襯托。
當西方建築師們設計建築時,他們不僅關注建築的古建磚瓦構造與精度,通常還在策劃時考慮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擁有便利的交通等。形成良好的創造氛圍,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創造力、想象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