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市修復北宋名相文彥博祠堂
日期:2016/12/15 1:21: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27日,記者從山西省介休市地方志辦公室獲悉,原本計劃今年10月修復完成的北宋名相文彥博祠堂,因客觀原因暫時擱淺,“目前正在號召文氏後人捐贈和文彥博有關的遺物、從政傳奇、書畫作品、出版文物等,以充實文公祠”。
文彥博,介休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生於北宋景德三年,即公元1006年,卒於公元1097年。被譽為介休三賢之一。文彥博歷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50年之久,被史學家稱為宋朝第一名相。
據介紹,數十年前,文家祠堂在介休頗有名氣,與襖神樓、結義廳構成一個龐大的古建築群。在歷史的動蕩中,文家祠堂終被拆除。現在,文家祠堂的舊址上蓋起了一片民居,文家祠堂僅剩下一塊殘碑。
介休市文物局介紹,據史料記載,文彥博的祖籍在介休市文家巷。現在,此地居民的姓氏多而雜,文家已成小姓。
近年來,介休市政府決定在原址修復文公祠,建築采用明清古建風格,三進院落。目前,建築圖紙已經制作完成。按照原計劃,修復文公祠的工程將在2012年10月完成,現因客觀原因暫時擱淺。
介休市地方志辦公室劉保全主任表示,每年清明時節,文氏後人都要回到介休祭祖,目前正組織文氏後人捐贈和文彥博有關的圖書、家譜、碑碣等實物資料,以充實文公祠。
作為北宋名相之一,文彥博在從政、學文、做人等方面均有建樹。文氏後人分布廣泛,在河南洛陽、山西垣曲等地均有分布。
得知介休市修復文公祠的消息,很多文氏後人倡議為充實文公祠捐贈、整理祖先遺物。有文氏後人表示,“文公祠”落成後,亟須充實大量的歷史資料。為此,“介休文氏家族聯絡小組”號召天下所有文氏子孫後代,努力搜集賢祖語錄、遺物、從政傳奇、書畫作品、出版文物,以及歷代有建樹的文氏後人資料。
北京市文物局23日發布消息稱,經文物執法部門嚴厲督查,長期被商戶、高校占用的國立蒙藏學校舊址、拈花寺整改效果明顯,但還需繼續跟蹤督查,徹底拆除違章建築,恢復文物本來面貌。
8月22日,市文物局安全執法人員來到國立蒙藏學校舊址,從高處觀察,整個舊址的文物建築已顯露出來,已騰退、拆除的區域環境較以前整潔許多。800平方米彩鋼板違章建築已按計劃拆除,辦公人員已搬遷到一期騰退出來的文物建築內。但是,還有近2000平方米非文物建築繼續“昂然”屹立在院內,其中有一國稅部門辦公點尚未搬遷。
國立蒙藏學校舊址為清初大將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的府邸,位於北京西單繁華商業圈,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被“民族大世界”商場所占有。經過文物部門的責令限期強拆,目前,舊址西院內的29家商鋪已經全面清退,騰退面積約700平米。
拈花寺是京城著名的文物保護難點,2009年12月其西側配樓曾發生火災,整座大殿燒得只剩下骨架。去年11月,北京市文物局曾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保護措施,成為文物業少見的司法介入案例。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改,文物執法人員發現,管理使用部門已修復了坍塌的南倒座房,燒毀的西配殿正在緊張修復中,預計兩個月後可以竣工。
北京市文物局官員稱,一些文保單位落實《責令整改通知書》的要求比較遲緩,相關上級單位遲遲未能撥下整改經費,這都需要文物執法部門跟蹤督查。今年以來,市文物局多次召開局長辦公會議,著重研究全市文物安全隱患整改問題,國立蒙藏學校舊址和拈花寺等重點隱患單位一直是掛牌督查的重點。
據悉,北京將繼續加大跟蹤督查整改進度,督查范圍還將擴大至孚王府、清陸軍部、海軍部舊址、寧郡王府、皇室宬南院、太廟後院等重點文物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