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曾因區域經濟發展而繁榮一方、名噪一時,後卻因產業變遷、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衰敗、破落甚至被人遺忘的古村落,如何重現昔日榮光?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現代城市生活引領時代潮流的當下,如何讓日漸“空殼化”的古村落聚集人氣,吸引外來游客,留住本地居民?又如何通過古村落的自身資源,尋找並扶植一個適當的產業,為當地村民帶去新的收入和居住環境的提升?
要回答上述3個問題,似乎並不容易。佛山自去年啟動古村活化工作以來,就一直在為之找尋答案。但古村活化知易行難,相當一部分村落的古建築修繕了,但古村依舊凋敝,無人居住,缺乏活力。另一部分古村落因修繕,融入了太多的商業元素,俨然成了商貿活動場所,丟失了原本活化的初衷。還有一部分古村,前期因政府投入,作出了成效,後因財力難以持續支撐,時間一長又淪為新一輪的“古村落”。
以此觀之,古村活化也是一個較為宏大的理論命題,要解答也確非易事。但再精密細致的理論推演,如果脫離了微觀案例的佐證和诠釋,也難免浮光掠影和凌空蹈虛。筆者以為,我們不妨將目光聚焦於三水蘆苞鎮長岐村。
上周五,佛山市古村活化現場交流會在長岐召開。全市30個古村落涉及的18個鎮(街)負責人齊聚長岐,共同交流古村活化工作經驗。此前,包括國家和省級相關部門亦是多次到長岐考察。
事實上,長岐村與佛山市首批活化的其它29個古村落相比,並無絕對優勢。但頻受上級領導和外界同行關注的原因,在於其獨特的“活化路徑”。正如市住建管理局總工程師余鳳英所言:長岐活化經驗能給各區、鎮街和30條古村落有所啟發和借鑒。
長岐活化路徑,簡單來說,即是“三活”模式:“活”村民思想,“活”古村人氣和“活”產業思路。通過“活”村民思想,由“要我做”的被動接受轉變成“我要做”的主動參與。在此基礎上,再“活”古村人氣和“活”產業思路。這種“三部曲”的活化路徑,其實亦是對文章開頭那3個命題破題求解的過程。
縱觀全市30個古村落,無論是禅城的蓮塘、南海的仙崗,抑或是順德的逢簡、高明的深水等古村落,能做成一定成效的,均是在第一步“活”村民思想上有所突破,而活化成效不理想,工程推進不順利的,也大多跨越不了第一步。因此,站在這個角度看,上級領導多次肯定和推崇的“長岐路徑”,有著可推廣性和可復制性,也就具備了樣本意義和范本價值。
具體而言,三水長岐古村活化“三部曲”值得參考和借鑒之處在於以下三方面。
其一,“活”村民思想,率先從村民思想發力,破解政府單方作戰難題。政府一頭熱,村民一頭冷,這是很多基層工作開展的慣性難題。尤其在涉及村民利益方面,則表現得更為明顯。為此,蘆苞通過組織長岐村干部參觀國內古村活化的成功案例,以先發村落的成就和村容村貌的巨大改觀,形成思維沖擊,轉變思想觀念;還充分發揮鄉賢慈善會、村民理事會的組織紐帶作用,傳遞古村活化思想;同時,積極溝通、充分爭取上級資源支持,讓村民看得到前景,定得了民心。這種從調動村民積極性出發,努力把“活力”輸送到村民的做法,無疑為長岐古村活化有效打開了局面。
其二,“活”古村人氣,破解人氣不足難題。古村的人氣營造是活化工作的重要落腳點,尤其是默不知名的偏遠空心古村。古村落活化是全方位的、立體的,包括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活化,古建築形態只是其中一部分,保存文化習俗、文化基因,甚至把古村落的根留住、人留住才是根本。因此,在古村活化伊始,長岐便同步啟動了硬件基礎改善和文化內涵塑造的“雙提升”工程。這種前瞻性的謀略和規劃,為後期以“精品意識”辦“精品工程”,穩步推進各項活化升級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留人、聚人夯實了基礎。
其三,“活”產業思路,破解古村持續動力不足難題。其實,不難察覺,許多古村落前期修繕地十分漂亮,後期因財力有限,政府不再投入,破爛後又淪為新一輪的古村落,這似乎是古村落的“硬傷”。而針對古村落自身的資源優勢,找尋並扶植一個適當的產業,是擺脫此種“不良循環”的不二法門。長岐在古村活化過程中,似乎早已谙熟這個道理,也深知在古村活化中,發展旅游並不是發展產業的全部。目前,蘆苞長岐古村正在探索“文化 ”的產業發展思路,現已引入文藝創作基地,成功吸引了一批創作者和愛好者,並正籌建類似於書院式的學堂,建設成為現代學生的國學與德行成長的夏令營。這無疑是在為古村活化產業發展層面探路,是擺脫政府單方面“輸血”的一種有效探索。
三水區委書記蘇偉波也曾多次勉勵蘆苞,要將長岐打造成三水古村活化的典范和標桿。可以說,蘆苞目前在古村活化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已經獲得了市區層面的肯定和贊許。接下來,這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村,能在活化成型、深得民心層面走多遠,依然值得外界給予持續關注。畢竟,長岐作為佛山首批30個古村落的一個樣本,其活化路徑,既是在為三水、佛山探索和實踐,也有望為“千年嶺南文化、一抹濃濃鄉愁”新添一份鮮活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