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全社會保護文物的“天網”
日期:2016/12/14 11:18:5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秦鷹”“雄鷹”在行動
9月23日上午,陝西省公安廳刑事偵察局政委吳仲飛在“秦鷹”微信平台上看到一條信息,在西安市閻良區一家農戶的玉米地裡發現盜洞,散落遺骨和陶片。他馬上布置文物案件偵察處的干警進行處置。
2014年4月,由陝西省公安廳刑偵局創建的全國首家打擊防范文物犯罪的“秦鷹” 微信平台正式開通。“秦鷹”微信平台定位為信息主導、資源共享,該微信平台的最大好處是信息線索方便快捷,把警方8小時工作延長到24小時,從事打擊文物犯罪的全省公安機關和文物系統都能全天關注打防動態。
2011年5月,陝西省公安廳在刑偵局專門成立了“文物案件偵查處”,這是迄今全國唯一一支省級打擊文物犯罪專業隊伍。目前,陝西文物犯罪高發的西安、寶雞、鹹陽等市也相繼建立了專門打擊文物犯罪的專業隊伍。
近年來,陝西文物、公安部門加強聯動機制嚴厲打擊文物犯罪,強化安全防范。2011年,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依托陝西省公安廳刑偵局建立了全國打擊文物犯罪信息中心,專門負責收集、匯總、整合、分析、研究全國文物犯罪信息,為全國打擊和防范文物犯罪提供信息與技術支持。
陝西省2012年至2015年連續開展代號為“天鷹”“獵鷹”“秦鷹”“雄鷹”的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其中,2012年至2014年的專項行動期間,警方打擊處理文物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1246人,追繳文物4488件(組);偵破了一批文物犯罪案件,打擊處理犯罪嫌疑人1246人,追繳文物4488件(組),其中一級文物22件、二級文物128件、三級文物733件。今年正在開展的“雄鷹”專項行動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共偵破文物案件82起,打擊處理文物犯罪嫌疑人159人,追繳涉案文物1081人。經過連續的打擊行動,陝西文物犯罪案件發案總數呈下降趨勢,文物犯罪得到了有效遏制。
“天網”在“遺產日”架起
2015年6月13日是第十個中國“文化遺產日”,陝西省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建設的啟動儀式在西安市公安局刑偵局舉行。這一天,X-750型四軸八翼遙控無人機搭載著高清攝像裝備飛行在漢長安城遺址上空,巡查了宣平門、清明門、未央宮、長樂宮、漢城湖等地,采集到的畫面實時傳回西安市公安局刑偵局的指揮中心。
除了無人機,在西安市公安局刑事偵查局“全息作戰平台”指揮部,沙盤系統模擬了整場陝西歷史博物館發生的突發事件。在現場,顯示屏顯示陝西歷史博物館閉館後,館內報警系統被觸發,懷疑有可疑非法人員潛入。系統立即啟動《陝西文物重點地區安全防范應急處置預案》,博物館內保機構迅速封鎖大門並報警,由市公安局聯網平台下達指令後,派出所立即出警到達現場。隨後,接到指令的市公安局文物大隊及技術部門到達現場開展勘查工作。其間整個指揮部通過視頻圖像網絡巡查,在博物館東門附近發現嫌疑人行蹤,警力趕到後成功抓獲嫌疑人,同時查獲被盜贓物。
6月13日,陝西省文物局與省公安廳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書。合作范圍包括持續深化公安機關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打擊防范文物違法犯罪工作長效機制,堅持深入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加強打擊防范文物犯罪信息化建設並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努力推動公安文物安全防控系統並網互聯,及時優化涉案文物鑒定“綠色通道”,積極探索文物安防科研合作機制,不斷擴大人員培訓交流。雙方同意,在西安市文物、公安部門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加快推進將全省各地文物安全納入社會綜合安全防控體系。
同一天,西安市文物局與西安市公安局也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書,決定建立“一個平台(網絡合作平台)、五個機制(科研合作機制、人員交流機制、信息共享機制、業務培訓機制、案件獎勵機制)”。
“以前我們公安的重點是有了文物犯罪再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文物安全的前期保衛就成為必要”,9月23日,西安市公安局刑偵分局局長閻鴻在接受采訪時說,“近年來隨著警力、財力和技術手段的提高,使打擊文物犯罪的工作可以向防范前伸”。
西安市建立網絡合作平台,包括秦始皇陵、阿房宮遺址、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內的全市52個重點文物保護區域納入“天網”工程;將“公安局全息作戰平台”與“文物安全網”連接並網,將文化遺產安全納入社會綜合安全防控體系之中,快速處置各類文物違法犯罪活動。2015年將完成全市國保、省保重要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網與公安全息作戰平台的聯網,爭取三年實現全市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和博物館文物安全網與公安全息作戰平台的聯網防范工作。將文物重點單位信息情況納入公安地理電子信息系統;建立文物案件數據庫,尤其是周邊地市文物案件數據;建立文物違法犯罪人員、涉嫌文物違法犯罪高危人員的信息庫。
閻鴻介紹說,西安市公安局制定了三年的市級以上文保單位的保護計劃。今年年底前將國保單位全部普查一遍,制訂個性化的安防方案和緊急處置方案。“每年我們按照總體方案一步一步做,三年以後,西安文物安全工作將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預防為主 社會參與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物的豐富性、完整性和至高性是其他地方無法替代的。保護好陝西文物我們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如履薄冰。而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確保文物安全是核心”,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說,“在這種思路下,我們產生了‘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的構思”。
“陝西文物那麼多,文物安全工作要以預防為主,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趙榮為記者解析了陝西“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這是以圍繞“一個中心、兩個意識、三支隊伍、四個環節”為主要內容的文物安全工作新模式。
“圍繞一個中心”,即文物工作要緊緊圍繞確保文物安全這個中心。
“樹立兩個意識”,即樹立預防性保護的意識,將各種保護性措施前置,最大限度地做好文物在自然或人為損毀前的保護工作;樹立動員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識。
“建立三支隊伍”,即文物行業專業隊伍、科技隊伍、群眾文保員隊伍。
目前,陝西全省有專職文物稽查隊18個,文化文物綜合執法隊59個,共有行政執法人員772人。設立4個科研基地、1個博士後工作站、1個博士後創新基地,建立了門類齊全的文物科技保護研究實驗室。每年專門列編一千余萬元文保員專項經費,全省文物系統共聘有群眾文保員5600余名。
“狠抓四個環節”,即嚴格制度、嚴格把關、嚴加防范、嚴厲打擊。
近年來,陝西出台了《陝西省秦始皇帝陵保護條例》《黃帝陵保護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陝西省帝王陵保護條例》等法規已進入立法編制程序。2011年以來,陝西省文物局與公安廳共同建立了《打擊防范文物違法犯罪工作長效機制》,主要包括四項基本制度:聯席會議制度;聯合執法機制;打擊文物犯罪獎勵制度;培訓制度,這個機制得到了全面落實。
“文化成果人人共享,文物安全人人有責,要落到實處,必須全社會參與,這是對文物安全最好的保衛”。趙榮曾對公安部門領導開玩笑說,文物安全的“四個環節”——嚴格制度、嚴格把關、嚴加防范、嚴厲打擊——前2.5個是文物局的事,後1.5個是公安的事,兩方面加起來就完整了。
趙榮強調說,文物安全是屬地化管理,地方政府是文物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陝西省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的建立,將地方政府以及公安(消防)的力量動員起來,將文物安全由文物行業內部的垂直化管理向平面化、立體化發展。
樹立大文物安全意識
陝西“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新實踐。
“要樹立大文物安全意識”,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自分管文物安全以來,一直在考慮如何破解文物安全面臨的難題。他對記者說:“文物安全是社會安全的一部分,僅靠文物部門一家是不行的,要明確落實各級政府的責任”。
所謂“大文物安全意識”,是指所有的文物保護工作涉及文物本體的安全,都是文物安全的一部分;所有的文博系統干部職工都是文物安全責任人;文物安全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責任。
“文物安全不僅僅是文物主管部門及文博單位保衛處(科)的責任,文物主管部門是安全工作的督察者,更主要的是起到監督、指導責任”,周魁英說。
由於有這樣的認識,目前,陝西凡是有破壞文物等文物安全督察案件,省文物局都將督察單發到市縣政府,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發到當地文物局;到各地檢查文物安全,通知市縣政府分管領導一起檢查,當場解決問題;全省公安系統由單純破獲文物案件,轉為全程參與文物安全工作;與消防部門聯動,文保單位從消防設施、消防檢查到消防工程方案都由消防部門來做。還將與公安、消防部門聯合培訓文物系統保衛人員。
商洛市洛南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遭擅自遷移、拆除案是2014年發生的一起法人違法案件。2014年4月,洛南縣政府擅自越權同意城隍廟重建設計方案,城隍廟被開發商違法拆除。案件曝光後,國家文物局迅速發函督辦。陝西省文物局致函商洛市政府提出督辦要求,多次赴現場督辦。商洛市政府給予洛南縣縣長、分管副縣長行政警告處分。陝西省文物局責成洛南縣政府原址重建城隍廟。
2015年5月,陝西省文物局與商洛市政府聯合發文,為商洛市規劃、國土、文物、文物等相關部門部門舉辦文物安全培訓班。省文物局長趙榮與商洛市市長出席開班儀式並講話。
這些都改變了以往文物安全靠文物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
趙榮對記者總結說:“把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落到實處,是文物安全工作的難點,也是文物安全大防控體系的亮點。現在體系構架已經形成,今後還需要我們去不斷完善、提升”。
(來源: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