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一古宅被賣至浙江溫嶺 將在異地復原並建成博物館
10月6日,浙江溫嶺市松門鎮竿北村,一座氣勢恢宏的徽派建築令許多游客駐足觀看。當得知這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大宅院,6年前還在千裡之遙的婺源時,游客們在贊歎古人精湛雕刻技藝的同時,不禁為它“背井離鄉”而歎息。而更讓人咋舌的是,這座大宅院拆解後,光運輸就花了一年半時間,收藏者耗資2000萬元、花了4年時間才將其異地復原。
古宅破敗 浙江商人買下
張曉志今年42歲,浙江溫嶺市松門鎮人,是文物收藏愛好者。他曾經在當地學校擔任美術老師,因癡迷古玩,就放棄教師工作搞收藏。購買婺源這座古宅,還得從6年前他的一次游歷說起。
為了收藏文物,張曉志經常全國各地跑。據他回憶,2007年4月,他在婺源一古村看到一棟類似於村落的大宅院,雕梁畫棟,層層疊疊,很氣派。經打聽,該古宅建於清朝早期,不是簡單的一個府宅,而是由一個家族組成的宅院,有很多房子,宅院的主人曾出身於一個顯赫的家族,這個家族從明代到清代出過12位進士。
該古宅因歲月侵蝕,有些破敗,古宅的後人大多在外地工作,只剩下一些老人留守。主人要把這些房子全部拆掉,張曉志覺得可惜,就想辦法把它們買下。通過與多方溝通,張曉志為這些老人在城鎮買了房,這樣才得以順利把這些老宅買下。
買房容易,但要把房子拆了,運至溫嶺,張曉志還真是費了一番工夫。
張曉志說,拆老房子,是個技術活,因為拆下來,運回溫嶺,還得拼接回去,所以,每個零件,每根柱子、梁子,每扇窗戶、門,在哪個位置,都需要做記號。
用時四年 古宅在溫嶺復原
因為已過去6年多,張曉志回憶不起他買下的古宅的具體地址,村子淳樸而自然,是一個沒有開發旅游的小村莊。他是通過一個中間人獲得這個信息的,古宅主人姓吳,從占地規模及石雕的精美程度來揣測,這裡應該有過輝煌的歷史。
古宅陸續拆解下來,張曉志也記不清裝了多少輛卡車,他前後花了一年半時間把材料運到了溫嶺,光運輸費用就超過100多萬元,然後又花了4年時間對老宅進行復原。
6年後,在溫嶺市松門鎮竿北村,一座徽派建築橫空出世。狀元第、石雕門樓、中書第門樓、木雕長廊、木結構涼亭……這就是6年前還矗立在婺源的大宅院。
張曉志說,從購買、拆解、運輸,然後對其進行復原,他請了30多名能工巧匠修復古宅。光是4年間請師傅的工錢,就花去500萬元,共耗資約2000萬元。大宅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由古磚、石雕組成門樓和圍牆,約有300多米長,南門樓為宅子正門,最高處達12米。宅子門樓上還鑲嵌著4000多個石雕。古宅最顯眼的是狀元第石雕門樓,宅子的中書第門樓,目前在全國也是較為少見的。
“要把婺源的那片宅院全部異地恢復,還需要時間和資金。大量的材料還堆著,有些還留在婺源原址沒搬過來。”張曉志說,這座宅子已在申報“浙江省張園古代雕刻藝術品博物館”,目前已經向浙江省文管局遞交了申辦報告和藏品資料等文件。
出台措施 嚴防古宅被販賣
古宅被售賣,並非婺源獨有的事情。在德興、樂平、都昌等地,近年來有許多
古建築遭遇販賣之痛。文物專家說,由於這些古宅達不到文物保護的標准,由後人幾戶甚至十幾戶共同擁有,年輕人均在外打工不住古宅,自然就不會出資修繕,等到他們打工賺了錢,再說服家中老人,將古宅拆除變賣來建新房。在他們的眼中,新屋自然比古宅更適合居住,眾多古宅裡的木雕、石雕、
磚雕因此離開了故土,被販賣到異鄉。
為了更好地保護
古建築資源,彰顯
古建築鮮明地域特色,婺源縣去年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
古建築保護的公告》,要求各部門聯動,對擅自遷移、拆除
古建築,走私、盜竊、非法買賣
古建築及其構件和屬文物等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一經發現破壞
古建築行為,將依法責令停止、限期恢復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逾期不恢復原狀或者不采取補救措施的,由主管部門指定相關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或者采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反者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