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姜維古城還有著幾段漢代夯築的黃泥牆和漢代縣城遺址

姜維古城還有著幾段漢代夯築的黃泥牆和漢代縣城遺址

日期:2016/12/15 1:34:4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舊稱古城坪位於汶川縣威州鎮南溝左側二級台地的平坦處,遺址分布范圍約2.5平方公裡。沿著姜維城盤山公路一路而上,立於昔日大將軍指揮千軍的點將台,置身茫茫天地間,頓生曠世滄桑之感。古城牆全用泥土夯築而成,雖然歷經千年風雨,其城牆垛口尤清晰可辨,琉璃瓦建築依舊雄偉壯觀。中共中央東南局及軍部司令部舊址,觀看了展出的新四軍史料、文物和圖片。每到一處,李斌都認真細致地傾聽講解員講解新四軍的戰斗歷程和英勇事跡。叮囑工作人員要高度重視革命遺址保護工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把紅色資源保護好,把新四軍精神傳承好,做大做強紅色旅游產業,促進老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威州古屬冉毵部,四面環山,堡子關雄踞雜谷腦河與岷江之間,有“三山雄秀,二水爭流”之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而姜維城就坐落於此。

    從新石器時代到開始,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古城遺址群有著豐富的地面遺存和地下文物。進入新世紀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考古研究所、阿壩州文物管理所、汶川縣文物管理所對古城遺址進行了二次發掘。這次發掘是古城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共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房屋居住面遺址4處、灰坑30多個,漢代夯土城牆牆基1處,宋代房屋基址1處。出土的文物中,以陶器為主,間雜以石器、玉器、骨器等。此次發掘共出土可復原陶器約30余件、彩陶片50余件,多以泥質灰陶、灰褐陶、紅褐陶為主。姜維古城遺址的新石器時代彩陶又和馬家窯彩陶有著文化因素上的差異。這證明,在上古時期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相對和平,是一處重要的居住聚落,人們在這裡繁衍生息,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堆積。

    依山而建石砌城牆,蜿蜒而上,直達姜維城。該城牆高4-6米,寬2-3米,全長達1700多米,平面呈橢圓形,將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遺址和漢代的汶山郡遺址都包圍在內。姜維城古文化遺址以其豐富的地下文物和地面遺存為研究岷江上游地區遠古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材料。對姜維城古文化遺址給予了高度評價。“姜維城古文化遺址是四川省乃至全國少有的占地面積較大,文化內涵特別豐富,綿延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且又保存如此完好的地方。

    在琉璃瓦姜維城台地北半部分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上,還有著幾段漢代夯築的黃泥牆和漢代縣城遺址。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公元前111年,以冉毵地置汶山郡,轄綿虒等5縣,綿虒為郡、縣舊址,在今威州鎮姜維城。城址呈長方形,現殘存西、南兩段,整個城牆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50米,總占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由於姜維城所處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理優勢,此後歷經東漢、西晉、東晉、西魏一直到明代宣德年間,雖然汶山郡先郡後改縣,後又是由縣變省,由省變縣,幾經易名,但此地都是縣級治所在地。這一方面體現了姜維古城所在地的重要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形成豐富的文化堆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