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8000萬元深度開發鄭宅古鎮
日期:2016/12/16 18:45:33   編輯:古代建築此前,作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的鄭宅古鎮規劃經過多次修改,已經通過專家論證。經過數月的努力,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的雛形已呈現在浦江東部這個小鎮。
-緣起
重新規劃古鎮街區
當本世紀初江蘇、浙江的“魅力古鎮之旅”風靡大江南北時,作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鄭宅鎮和“江南第一家”景區,仍面臨著接待能力匮乏和景點單一的問題,這是困擾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的難題。為此,對於“江南第一家”的保護開發一直不斷有人在提。
2001年,“江南第一家”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升格為“國保”走出了發展旅游的第一步;2004年,政府部門從個體業主收回景區經營權。因為種種原因,保護開發步履遲緩,老百姓開始埋怨,要求盡快拿出開發和修復方案。開發項目必須有牽頭單位,“江南第一家管委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了。2005年,浦江縣組織了一個古鎮考察團,一些成員在江南第一家管委會兼任職務,另一些成員則是古鎮區八個行政村的“兩委”干部。在同裡、烏鎮等六個江南古鎮走了一圈後,古鎮的價值突然在他們頭腦中清晰起來:鄭宅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不比它們差,為何不能搞開發?
2006年下半年,對鄭宅古鎮進行系統保護開發提上了議事日程。大家在考察後形成共識:修復古鎮需要有高起點、大手筆的規劃,而且上述開發成熟的江南古鎮無一例外都由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這需要巨資投入。浦江縣政府痛下決心,決定將近幾年每年1000萬元的旅游預算開支大部分投入在古鎮開發,他們請來了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阮儀三擔任總設計師,請來了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設計人員。在對鄭宅古鎮各類文物古跡及古鎮區、古鎮周邊區域的實地踏勘,全面了解鄭宅人對鄭宅古鎮保護與建設的設想與意願,詳細調查古鎮的歷史變遷、綜合分析古鎮的文化內涵後,編制了古鎮白麟溪兩岸傳統民居、新建民居等各類建築的保護和改造方案。預計整個鄭宅古鎮保護與發展投資將達8000萬元。
-現狀
文保紅線內不批建
昨天下午,鄭宅鎮東明村村民通過熟人向江南第一家管委會負責人打聽批建事宜,負責人馬上先詢問:“你家屋基是不是在紅線以內?”得到肯定的回答後,這位負責人馬上表示:“紅線以內不會再批建,已建的老屋也要降層,保持和周圍風貌協調統一。對於因服從大局造成建房戶的損失,政府會根據市場價格、按一定比例給予置換和補償差價。”
王羅洲認為,保持以“鄭氏宗祠”為代表的鄭宅古鎮風貌是深度開發必須堅持的理念。民居的立面整治,目的是恢復原有歷史界面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塑造豐富而具有韻律感的街巷空間,將歷史建築中部分被改變的門、窗及牆體等恢復歷史風貌,修繕建築構件,同時改造不符合風貌要求的其他建築,使其與歷史界面互相協調。其保護內容主要有:古鎮風貌保護,古鎮空間格局保護,古鎮區建築高度控制和古鎮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統經濟的發展。正如規劃主題所說的,保護獨具特色的反映宋元及明、清、民國初年鄭氏後裔聚集的古村落和濃郁的宗族文化、山水風情的風貌景觀,充分挖掘古鎮文化內涵,力爭成為國家級歷史名鎮。
除了最近申報的歷史文化保護區、文物保護這兩大規劃,和鄭宅人現實生活最為密切的還是鎮區管網規劃。蜿蜒曲折的白麟溪穿鎮而過,上有“十橋九閘”,數百年來村民住宅依溪而建。但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污染加劇,近些年白麟溪成了一條臭水溝。“鄭義門”始居祖第28代孫的鄭定昌在家門口白麟溪邊上貼出一副對聯,上聯是“門前溪水臭”,下聯是“屋內五谷香”。同輩的鄭定漢在上下對子上各添了兩個字,“門前溪水臭有責,屋內五谷香無味”。經過一段時間的清淤整治,漂浮在溪中的生活垃圾少多了,白麟溪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觀。
-背景
鄭氏15世同居共食
修復古鎮工程自去年8月啟動以來,浦江縣相關部門、江南第一家管委會、鄭宅鎮的各級干部、工程技術人員和施工單位夜以繼日地工作。再過一個月,這裡就將矗立起五座聖旨旌表牌坊,有木牌坊、石牌坊和磚雕牌坊。白麟溪全長6.2公裡,其中鎮區段1.2公裡沿岸就分布著著名的孝感泉、老佛社、九世同居、建文井、“十橋九閘”等國家文物保護點。昨天,記者沿著白麟溪穿越了東明、棗園、冷水、豐產等八個行政村。一個月前“開光”的一座木牌坊顯得氣宇軒昂,白麟溪兩岸的部分傳統民居、商業鋪面已煥然一新:灰牆、黛瓦、坡頂、木排門、青石板,一派明、清時期浦江民居的傳統風貌展現在人們的眼前。歷史街區的變遷,流淌著的江南水鄉歷史,使宋元明清建築群風貌再現,吸引了當地居民和游客的眼球。鄭宅各村居民大多姓鄭,“江南第一家”景區的核心景點就是“鄭氏宗祠”,始建於北宋時間,明朝有過一次大規模修繕。鄭氏族譜記載,其先祖為春秋戰國時期鄭桓公的後代,北宋年間鄭氏後裔鄭淮為避戰亂,遷來浦江居住。鄭宅鄭氏世代孝義治家,尊師重教,崇尚勤儉,誠實守信,痛恨虛情假意,以孝悌為榮,其家族子弟恪守祖訓,從南宋到明代中葉,歷宋、元、明三代,在360多年中15世一直同居共食,和睦相處。時稱義門鄭氏,故名“鄭義門”。浦江鄭氏家族如此義居,屢受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賜封其為“江南第一家”。
-動態
重塑理想鄉土社會
在古鎮各村采訪,記者問當地居民一些石碑石刻的來歷,大家都會自告奮勇跟你解釋一番。不論是鄉鎮干部、導游,還是目不識丁的老農民、正在忙碌的男青年,看到游客都是樂呵呵的,民風淳樸可見一斑。
一位周姓居民居住在鄭宅鎮棗園村已有好幾代,他告訴記者:“對於鄭姓大家族而言,我們家是外來的小姓,但眼看著我們鄭宅發展起來,我們也跟著享福了,所以打心眼裡擁護古鎮規劃。”一句“我們鄭宅”,道出了鄭宅人強烈的身份認同感,道出了鄭宅人的鄉土意識。
王羅洲證實此言不虛,政府要上一個開發項目歷來最擔心是征地問題,好在浦江縣政府出台傾斜政策,加上各村“兩委”主動消化難題和被拆遷村民的理解支持,拆遷戶的工作很容易做通。半年多的建設已經使得鎮區繁榮地段大為改觀,沿街住戶已經初嘗甜頭。陪同采訪的一位鄉鎮干部告訴記者,發展尋根游、建設家族游至今,鄭氏宗祠已經收集到散落在各村各家的200多塊歷代匾額。
白麟溪兩岸傳統民居建築圍繞祠堂而建,正是鄭宅古鎮濃厚宗族文化的主要體現。把鄭宅這個大家族捆在一起的,與其說是“鄭”這個姓,還不如說是由親緣、地緣、宗族、道德信仰、鄉規民約織成的網。而且,這個特定環境下的產物,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所有“理想”。
-目擊
各家牆上書寫祖訓
在鄭宅鎮棗園村,家家戶戶外牆都塗上白漆,村“兩委”結合新農村建設,撤下原先容易變髒的泡沫塑料告誡牌,換上濃郁浦江農村書畫特色的板書。內容則是結合“江南第一家”的特色,精選了《鄭氏規范》中“子孫當以和待鄉曲,寧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切不可先操忿人之心;若累相凌逼,進退不已者,當理直之……”等數十條有現實教育意義的家規。不僅原先亂塗亂畫的“牛皮癬”沒了,而且這些先祖對如何做人、尊師、為官得到有益的啟示告誡也在潛移默化中教育村民。
據“江南第一家”導游汪琳琳介紹,鄭氏家規內容繁多,要求嚴格,核心內容為理學綱要。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也曾經在鄭氏宗祠留下墨寶。在鄭宅任教多年的散文大家宋濂則參與修訂了《鄭氏規范》,這是我國古代一部罕見的相當完備的家庭法典。其精華有三:一是厚人倫,崇尚孝順父母、兄弟恭讓、勤勞儉樸的持家原則;二是美教化,開辦東明精捨,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講廉政,從家庭角度制約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貪黩”。鄭氏義門還曾根據儒家倫理哲學提出過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共生活原則”,像“和為貴”、“善施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際關系原則等。
由於鄭氏家規對在朝為官的鄭氏子弟要求尤其嚴格:“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於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所以鄭氏在宋元明清共有173人做官,最高做到了禮部尚書,沒出一個貪官。日前,“江南第一家”被浙江省紀律檢查委員會評選為“首屆全省10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