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換屆大會在京舉行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換屆大會在京舉行

日期:2016/12/14 11:09:5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1月28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換屆大會在北京舉行。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全國政協委員、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勵小捷,基金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長張柏出席大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監事、專家委員會負責人、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人和第五屆理事會候選人等參加大會。

張柏做第四屆理事會工作報告,回顧了2012年以來第四屆理事會恪守基金會宗旨,堅持“公益性、專業性、服務性、開放性”的工作方針,融入社會、服務人民,努力拓寬籌募渠道,打造品牌項目,爭取社會力量支持,為文物保護事業銳意進取的歷程。

顧玉才就基金會換屆工作的總體考慮、基本原則作了說明,並對換屆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大會選舉了第五屆理事會,由12位來自文博系統、專家學者、社會組織代表、新聞工作者、企業家等方面的人士組成,選舉勵小捷為理事長,董琦、李純為副理事長。

勵小捷代表新一屆理事會對第四屆理事會的辛勤工作和取得成績表示誠摯謝意。他強調,基金會要做到六個必須堅持。一是必須堅持以保護文物為根本、為主業,把主要資金、項目、人力和資源聚焦到文物保護上,全力實施好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委托的傳統村落中非國有文物建築修繕與利用和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內涵與傳播能力建設兩個重要項目。二是必須堅持社會組織的屬性和公益基金的定位,運用既不同於行政又不同於企業的理念和方式開展工作,突出社會性、公益性。三是必須堅持廣開門路、多方籌募,努力增強參與文物保護的實力,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爭取政府委托項目,更要突出公募基金的優勢,不斷拓展募集資金渠道和規模。四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慈善關懷,始終關注文物保護員、文保志願者、文物捐贈者等為文物保護做出突出貢獻的各方面人士。五是必須堅持開放共享的理念,聯手眾多伙伴,建立廣泛合作關系,在合作中共享經驗,凝聚共識,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六是必須堅持自覺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使各項工作主動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把基金會實施項目與發展經濟、調整結構、促進旅游、改善民生結合起來。

劉玉珠對基金會理事會換屆選舉圓滿成功表示祝賀,對歷屆理事會特別是第四屆理事會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劉玉珠指出,新一屆理事會產生恰逢其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社會文物保護利用意識顯著提升,中央財政注資以委托方式助推基金會業務范圍重大調整,政策允許非營利機構在保護項目中引入經營,都為基金會未來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他要求新一屆理事會把握機遇,創新有為,在致力募集社會資金的同時,全力做好接受財政委托資助文物保護修繕項目,促進文物合理利用及價值的研究與展示傳播,積極參與文博領域公共文化服務,廣泛聯絡文物保護志願者,努力形成文物保護全民參與、保護成果全民共享的新局面。劉玉珠對基金會今後的工作提出四點希望。一是圍繞大局,服務事業。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針,自覺服從服務於文物事業發展大局。二是依據章程,積極作為。始終按照社會組織屬性和章程開展工作,找准自身定位,不斷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積極性。三是堅持改革,創新工作。始終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在創新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方式和手段,為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創新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四是加強自身建設。始終從社會組織的特點出發建立完善各項制度,把基金會建成制度健全、隊伍精干、辦事快捷、廉潔高效的工作團隊。

換屆大會後,第五屆理事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章程》修改草案,研究部署了完成委托項目、加大募集資金力度、發揮理事會作用、加強自身建設等2016年重點工作。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成立於1990年,是由國家文物局發起成立並主管的全國文物系統唯一的公募基金會,擔負著文物保護的重要社會責任,是文物保護隊伍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基金會成立25年來,在民政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在促進文物保護、匯聚社會資金、提高保護意識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李瑞)

(來源:國家文物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