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建築

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建築

日期:2016/12/15 1:22: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乙個別建築物的類型
  如殿堂、層樓、角樓、門、阙、廊、塔、台、牆、城牆、橋等。
  (一)殿堂佛殿、正殿、廳堂都歸這類。殿堂是圍牆以內主要或次要的建築物。平面多作長方形,較長的一面多半是三間或五間。變相圖中中央主要的殿堂多數不畫牆壁。偶有畫牆的,則牆只在左右兩端,而在中間前面當心間開門,次間開窗,與現在一般的辦法相似。在旁邊次要的圖中所畫較小的房捨,牆的使用則較多見。魏隋諸窟所見殿堂房捨,無論在結構上或形式上,都與洛陽寧懋石室極相似。
  (二)層樓漢畫像石和出土的漢明器已使我們知道中國多層樓屋源始之古遠。敦煌壁畫中,層樓已成了典型的建築物。無論正殿、配殿、中三門,乃至回廊、角樓都有兩層乃至三層的。層樓的每層都是由中國建築的基本三部分——台基、屋身、屋頂——壘疊而成的:上層的台基采取了“平坐”的形式,除最上一層的屋頂外,各層的屋頂都采取了“腰檐”的形式;每層平坐的周圍都繞以欄桿。城門上也有層樓,以城門為基,其上層與層樓的上層完全相同。
  壁畫中最特別的重樓是第六一窟右壁如來淨土變佛像背後的八角二層樓。樓的台基平面和屋檐平面都由許多弧線構成。所有的柱、枋、屋脊、檐口等無不是曲線。整座建築物中,除去欄桿的望柱和蜀柱外,仿佛沒有一條直線。屋角翹起,與敦煌所有的建築不同。屋檐之下似用幔帳張護。這座奇特的建築物可能是用中國的傳統木構架,求其取這個奇異的結構,一方面可以表示古代匠師對於傳統堅決的自信心,大膽地運用無窮的智巧來處理新問題;一方面也可以見出中國傳統木構架的高度適應性。這種建築結構因其通常不被采用,可以證明它只是一種嘗試。效果並不令人滿意。
  (三)角樓在庭院圍牆的四角和城牆的四角都有角樓。庭院的角樓與一般的層樓形制完全相同。城牆的角樓以城牆為基,上層與層樓的上層完全一樣。
  (四)大門壁畫中建築的大門,即《歷代名畫記》所稱中三門、三門,或大三門,與今日中國建築中的大門一樣,占著同樣的位置,而成一座主要的建築物。大門的平面也是長方形,面寬一至三間,在縱中線的柱間安設門扇。大門也有磚石的台基,有石階或斜道可以升降,有些且繞以欄桿。大門也有兩層的,由《歷代名畫記》“興唐寺三門樓下吳(道子)畫神”一類的記載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中門實物可以證明。
  (五)阙在敦煌北魏諸窟中,阙是常見的畫題,如二五四窟,主要建築之旁,有狀似阙的建築物,二五四窟壁上有阙形的壁龛。阙身之旁,還有子阙。兩阙之間,架有屋檐。阙是漢代宮殿、廟宇、陵墓前路旁分立的成對建築物,是漢畫像石中所常見。實物則有山東、四川、西康十余處漢墓和崖墓摩崖存在。但兩阙之間沒有屋檐,合乎“阙者阙也”之義。與敦煌所見略異。到了隋唐以後,阙的原有類型已不復見於中國建築中。在南京齊梁諸陵中,阙的位置讓給了神道石柱,後來可能化身為華表,如天安門前所見;它已由建築物變為建築性的雕刻品。它另一方向之發展,就成為後世的牌樓。敦煌所見是很好的一個過渡樣式的例證。而在壁畫中可以看出,阙在北魏的領域內還是常見的類型。
  (六)廊廊在中國建築群之組成中幾乎是不可缺少的構成單位。它的位置與結構,充足的光線使它成為最理想的“畫廊”,因此無數名師都在廊上畫壁,提高了廊在建築群中的地位。由建築的觀點看,廊是狹長的聯系性建築,也用木構架,上面覆以屋頂;向外的一面,柱與柱之間做牆,間亦開窗;向裡一面則完全開敞著。廊多沿著建築群的最外圍的裡面,由一座主要建築物到另一座建築物之間聯系著周繞一圈,所以廊的外牆往往就是建築群的外牆。它是雨雪天的交通道。
  在舉行隆重儀式時,它也是最理想的排列儀仗侍衛的地方。後來許多寺廟在廟會節日時,它又是攤販市場,如宋代汴梁(開封)的大相國寺便是。
  (七)塔古代建築實物中,現存最多的是佛塔。它是古建築研究中材料最豐富的類型。塔的觀念雖然是純粹由印度輸入的,但在中國建築中,它卻是一個在中國原有的基礎上,結合外來因素,適合存在條件而創造出來的民族形式建築的最卓越的實例。
  (八)台壁畫中有一種高聳的建築類型,下部或以磚石包砌成極高的台基,如一座孤立的城樓;或在普通台基上,立木柱為高基,上作平坐,平坐上建殿堂。因未能確定它的名稱,姑暫稱之曰台。按壁畫所見重樓,下層柱上都有檐,檐瓦以上再安平坐。但這一類型的
  敦煌壁畫中的二重塔台,則下層柱上無檐,而直接安設平坐,周有欄桿,因而使人推測,台下不作居住之用。美國華盛頓付理爾美術館所藏贓物,從平原省磁縣南響堂山石窟盜去的隋代石刻,有與此同樣的木平坐台。
  由古籍中得知,台是中國古代極通常的建築類型,但後世已少見。由敦煌壁畫中這種常見的類型推測,古代的台也許就是這樣,或者其中一種是這樣的。至如北京的團城,河北安平縣聖姑廟(公元1309年),都在高台上建立成組的建築群,也許也是台之另一種。
  (九)圍牆上文已敘述過回廊是兼作圍牆之用的,多因廊柱木構架而造牆,壁畫中也有磚砌的圍牆,但較少見。
  若干住宅前,用木柵做圍牆的也見於壁畫中。
  (十)城中國古代的城邑雖至明代才普遍用磚包砌城牆;但由敦煌壁畫中認識,用磚包砌的城在唐以前已有。壁畫中所見的城很多,多是方形,在兩面或正中有城門樓。壁畫中所畫建築物,比例大多忠實,惟有城牆,顯然有特別強調高度的傾向,以至城門極為高狹。樓基內外都比城牆略厚,下大上小,收分顯著。樓基上安平坐斗栱,上建樓身。樓身大多廣五間,深三間。平坐周圍有欄桿圍繞。柱上檐下都有斗栱,屋頂多用歇山(即九脊)頂。城門洞狹而高,不發券而成梯形。不久以前拆毀的泰安岱廟金代大門尚作此式。城門亦有不作梯形,亦不發券,而用木過梁的。梁分上下二層,兩層之間用斗栱一朵,如四川彭山縣許多漢崖墓門上所見。
  至於城門門扇上的門釘、鋪首、角葉都與今天所用者相同。城牆上亦多有腰牆和垛口。至如後世常見的長城和敵台,則不見於壁畫中。
  角樓是壁畫中所畫每一座城角所必有。壁畫中寺院的圍牆都必有角樓,城牆更必如此。由此可見,在平面配置上,由一個院落以至一座城邑,基本原則是一樣而且一貫的。這還顯示著古代防御性的遺制。現存明清牆角樓,平面多作曲尺形,隨著城牆轉角。敦煌壁畫所見則比較簡單,結構與上文所述城門樓相同而比城門樓略為矮小。
  壁畫中最奇特的一座城是第二一七窟所見。這座城顯然是西域景色。城門和城內的房屋顯然都是發券構成的,由各城門和城內房屋的半圓形頂以及房屋兩面的券門可以看出。
  (十一)橋壁畫中多處發現,全是木造,橋面微微拱起,兩旁護以欄桿。這種橋在日本今日仍極常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