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2013年12月,住建部組織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對傳統民居類型、代表建築、工匠進行的全國范圍調查。這個調查歷經9個月的時間,各地上報的調查成果一共有1692種民居類型,有3000多棟代表建築,有1000多名建築工匠。我也是工作組的成員之一,經過歸納、梳理,我們共總結出了564種民居類型,其中還包括了港澳台的35種民居類型,最後一並納入《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剪輯成冊,最後出版。
這個工作做完以後,住建部也還在進行後續的一些工作。那麼我們現在還在搞中國傳統民居的建造技術體系,同時,住建部也給了我一個小課題,這個課題就是把中國傳統民居的結構體系進行梳理。今天我匯報的內容也就是假期裡我一直在考慮的一些不成熟的觀點,也是我寫的這一部分的提綱,給大家匯報一下,也希望聽大家的意見,希望提出一些批評指正。
傳統民居的研究,長久以來一直是由建築學者主導,話語權主要在建築前輩上。今天可能在座的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搞建築的,那麼傳統民居的故事長久以來一直由民俗專家訴說。對於傳統民居的類型,紛繁復雜,我們在整理歸納這564種民居類型的時候,也是非常困難,工作非常糾結。比如說“土掌房”、“吊腳樓”、“北京四合院”這些詞匯如果從結構的角度來考慮,說的還不是非常確切,沒有揭露。這種民居類型的結構本質,比如說土掌房,雲南非常多。我們應該從結構的本質去探討,再比如說土樓,我們福建南寧的土樓,是不是土牆城弄的,我看未必。去年我走了一圈,最後發現,土牆只是一圈的維護,也有一部分是土、木混合成。所以對這些還是要從它的結構構造、本質這塊作出一些正確的理解。不管它怎麼來的,不管叫什麼,我們要研究它究竟是什麼?傳統民居保護還有一個職責,對它房屋的安全性能、抗震性能,對這些更應該了解它的結構。
因此,我們說,有必要脫離外在因素,聚焦建築本體,揭示傳統民居的結構本質。有必要從結構學科的角度構建中國傳統民居的結構體系。我們應該追根溯源,找到中國傳統民居的結構邏輯。
我們審視一下中國傳統民居的主要建築材料,無非就是土、木、磚、石、草、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加工、砌築或裝配工藝。
如何構建中國傳統民居的結構體系?我們可以從很多的學科得到啟示,比如說生存類學的話,是基於解剖學對生物進行分類。就我們動物來講,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這跟我們的房屋差不多,脊椎是動物體的支撐體系。因此我想,我們能不能從支撐體系這塊對中國傳統民居有一個科學的分類?
構建體系的時候有這麼幾個原則。原則之一,我們應該充分尊重約定成俗的民居建築類別和名稱;原則之二,引入層級的概念,第一層級是結構體系,第二層級是結構形式,第三層級從構造、工藝,還有它的風格方面再分類;原則之三,我們如何構建第一層級?就是要從豎向主體承重構建、材料等因素條件去構建;原則之四,根據同質材料的不同構造、不同建造工藝,或者非同質材料的不同搭配,構件第二層級——民居結構形式;原則之五,針對窯洞民居,由於其形態的特殊性,列為第一層級。後續還需要不斷完善。
我覺得中國傳統民居的結構體系就可以分為這四大體系:一、木結構體系;二、牆體承重結構體系;三,拱券結構體系;四、氈包式結構體系。
下面我簡單說一下這四大體系。
第一,木結構體系裡面主要有四大類,四種結構形式:1.抬梁式木結構民居;2.穿斗式木結構體系;3.井干式木結構體系。這些名詞都是建築老前輩給的,我們還是盡可能沿用原來的形式,除了這三個結構形式之外,木結構民居還有其他的一些形式,比如說干闌式民居,到底什麼是干闌式民居?在研究建築文獻裡也非常多,但是現在干闌式民居到底跟穿斗式民居有多大的差異?包括民間當地的一些說法,裡面混淆的地方還是比較多。還有插梁式民居,插梁式民居也要列出來進行深入的研究。爭議比較大的就是我們在西北很多民居,全國各地范圍也有,有很多是采用木屋架的一些房屋,這塊我們建築的一些學者爭議也比較大。我們說這種木屋架不是中國傳統的東西,這是工業革命從西方進來的,最早是用於工業建築體系,進入中國以後,在民間農村被大量復制,很多房屋都用了這種木屋架。但是是不是它就是傳統民居呢?這塊爭議也比較大,這塊還有待繼續討論。主要還是沿用了我們建築前輩們所給的一些描述。但是我們從現代結構的技術角度去定量地分析它,對它的安全性進行評定。
第二,牆體承重結構體系。我把它分為如下四類結構形式:1.生土牆體承重結構民居;2.磚牆承重結構民居,有實心牆承重、空斗牆承重;3.石牆承重結構民居,有料石的、毛石的;4.混合承重結構民居。
第三,拱券結構體系。根據材料又分為三種結構形式:1.土拱券結構民居,比如我們的靠山窯、地坑窯;2.磚拱券結構民居;3.石拱券結構民居。拱券結構民居從材料上分無非就是土、磚、石三種材料。
第四,氈包式結構體系。1.圍壁拱頂裝配式氈包,比如內蒙古氈包、哈薩克氈包都屬於圍壁拱頂;2.支架式賬篷;3.固定牆壁式氈包,這些年我在新疆內蒙發現有很多游牧地區隨著原來的游牧生活變為定居。原來的可拆卸的賬篷就變成固定式的,比如整個的圍壁用磚牆砌築,這些都是不可拆卸的,因此我這裡給大家取了一個名詞叫“固定牆壁式氈包”。
各自的結構形態不一樣,它的構造不一樣,建造技術不一樣,它的結構、性能差異也比較大。這是暑假裡我琢磨如何從結構這塊入手,去構建中國傳統民居的結構體系。
下面有一些圖片,大家可以看一下,(PPT)都是這些年我在現場拍的,像板築夯土牆,這個在南方常見。第二大類,就是我們的土坯牆承重,這在北方很多,這種土塊叫“胡基”,純粹的這種土坯承重也非常少。這是土窯洞在西北,還大量的土拱窯。
這是木屋架的房屋,在雲南、福建很多農村地區,這種非常多,這在建築學認為,根本算不上傳統民居,這也是非常困惑我的一些地方。
空斗牆承重在江西一帶非常多,現在除了研究它之外,對這些空斗牆房屋進行一些安全性提升。還有雲南的竹結構,傳統的竹結構,我們經過調查,主體結構還是木結構,竹結構主要做一些維護。氈包式結構,這部分我們暑假裡面也在內蒙、新疆做實地的調研,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