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含光門的歷史文化淵源
日期:2016/12/15 1:21:1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二00八年九月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隆重開館了,該館地處西安市市中心的西安城牆含光門內,館內有反映隋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各時期城牆的斷面遺址、展示隋唐長安城供排水系統的皇城過水涵洞遺址以及《中國城牆發展史專題展》、《唐長安城專題展》,許多前來參觀的游客都深感隋唐歷史文化之博大精深,含光門遺址成為隋唐歷史文化的縮影。但是含光門中“含光”一詞所具有的深層文化內涵大家卻知之甚少,對此,我們對其文化內涵進行探討,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在談到含光門時,我們需對“含光”二字進行一些探討。“含”字在《釋名》解釋為:含,合也。《廣雅》中為:含,寬也。《釋文》中為:含,包也,容也。“含 ”的字意有為包容、寬容的意思。“光”在《釋名·釋天》中為: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廣也,所照廣遠也。在《尚書·堯典》中為: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中: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尚書·洛诰》中:惟公德明光於上下。“光”就有明亮、寬廣、深遠之意。
而“含光”二字成為一詞就有包容、寬容、兼容的詞意,在《廣雅》中就有“含宏光大”的解釋。在《易經·坤卦》中解釋為:含弘光大,品物鹹亨。……含萬物而化光。後來,又引申為蘊含光彩、包藏美德。如戰國 楚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說:華色含光,體美容洽,不待飾裝。漢 蔡邑《陳寔碑》:赫矣 陳君 ,命世是生,含光醇德,為土作程。《魏書·常景傳》:其贊,揚子雲 曰:‘ 蜀江導清流, 揚子挹余休。含光絶後彥,覃思邈前修。’。
因此,我們可否對含光門中“含光”一詞解釋為包容、寬容、相容之意,這是從含光門的歷史淵源來分析,含光門始建於隋唐,是隋唐長安城皇城南側城牆三城門中西側的大門,從唐長安城布局來看(見唐長安城皇城城圖),它東臨鴻胪寺和鴻胪客館, 西與太社、西市相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首先,我們來看看隋唐含光門東面皇城內的鴻胪寺和鴻胪客館。隋唐時期外交十分發達, 特別是唐代由於其經濟繁榮,文化、交通發達,國力強盛, 再加上開明的對外政策,使得唐代外交活動極其頻繁,在中央設置鴻胪寺是專門負責管理外交、民族事物的機構。鴻胪寺起源於漢代,在漢代設大鴻胪即“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到隋唐改鴻胪寺是九寺之一,專掌外交事務,轄下專司翻譯的譯語人凡二十名,各自通曉不同外語。據史書記載,唐代諸番進貢,陸路有西域諸國、西南諸蠻、海路則有波斯及南海諸國、東方有高句麗等國遣使來朝,鴻胪寺的語譯人每需多重轉譯,始能完成任務。 這裡的“寺”不是寺廟的寺,《說文》雲:寺“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鴻胪寺 ”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鴻胪寺是專門負責管理外交、民族事物。 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漢代,九卿中有鴻胪卿,職掌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胪寺” 。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胪寺”。後來鴻胪寺改建,取名“白馬寺”。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而鴻胪客館相當現在國賓館,是專門接待外國和少數民族首腦、官員以及重要客商的賓館。可以想象當年從陸路、海上絲綢之路的外域官員、客商紛至沓來的情景,據宋元佑年間,張禮(1087—1094)著的《游城南記》就有“入含光門而歸焉”的記載。
其次,隋唐含光門西面西市、太社。唐長安城皇城內太社,在唐含光門西側,是唐代主要祭祀山川土地的禮制建築。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東方青土,南方紅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黃土。五種顏色的土覆於壇面,稱五色土,實際象征國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禮都叫社。 相傳發明社的是共工的兒子句龍,共工氏族是世代的水正,發洪水的時候,句龍就讓人們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沒有高地就挖土堆丘, 稱之為“社”,句龍死後,被奉為土神,也叫社神,為了紀念他就專門建造了祭祀建築,稱之為“後土”。 “社”字在甲骨文中於“土”字一樣,作“◇”,像男性生殖器。也就是說,社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生殖崇拜。在春秋時代,還可以看見這種原始崇拜的流風余韻。社,既與“土”本是一字,後來加上了“衤”旁,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名稱。社祭的神壇也稱為“社”。從天子到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鄉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為睦鄰歡聚的日子,同時還有各種歡慶活動,“社戲”、“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現代生活中的“社會”一詞,也與社日活動有關。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後稷,在西周始被尊為五谷之長,與社並祭,合稱“社稷”。根據《周禮·考工記》,社稷壇設於王宮之右,與設於王宮之左的宗廟相對,前者代表土地,後者代表血緣,同為國家的象征。《禮記·曲禮下》:“國君死社稷。”就是國君與國家共存亡的意思。
“社稷”從字面來看是說土谷之神。由於古時的君主為了祈求國事太平,平谷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後來人們就用“社稷”來代表國家。“社稷之憂”、“社稷之患”、“社稷之危”《毛遂自薦》“謹奉社稷而以從都”指的是國家的憂慮、隱患、安危。這個代稱一般現代白話文文章已經很少用了。 周制,天子有三社,為國立社稱太社。在庫門內西側(右);自為立社為王社;亡國之社為亳社。“左祖右社”,指的是太社。社和稷是兩回事,因而也有分祭合祭之爭。唐代分祭;本來社稷屬於中祀,等級不高,唐代升為大祀,由皇帝親祭。因而唐長安城皇城內太社是皇帝親祭的禮儀場所。
唐長安城西市與隋唐含光門隔街向望,在隋大興城時稱利人市,唐改稱西市。西市距離唐長安絲綢之路起點含光門較近,周圍坊裡居住有不少外商,從而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貿易市場。這裡有來自歐洲、中亞、南亞、東南亞及東亞等各國各地區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亞與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們多僑居於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裡。這些外國的客商以帶來的香料、藥物賣給中國百姓,再從中國買回珠寶、絲織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許多外國商人開設的店鋪,如珠寶店、貨棧、酒肆等。其中許多西域姑娘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為了方便外地商人寄居,市內均四面立邸,外國商人也可以住在特設的波斯邸。邸,可以居商,也可以存放貨物,還可以代客商聯系買賣。李白《少年行》詩句中就有“五陵少年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 笑入胡姬酒肆中”對西市的真實寫照。
再次,唐長安城皇城是唐代國家行政機構所在地,從唐含光門向北的含光門街,其兩側分列有許多行政機構,如:鴻胪寺、太史監、司農寺等,這裡又是辦理行政的必經之門。
根據前述我們從鴻胪寺和鴻胪客館、太社可以把隋唐含光門歸納為外交之門、禮儀之門。從西市可以把隋唐含光門歸納為商貿之門、從唐長安城皇城是唐代國家行政機構所在地,而隋唐含光門又是其皇城南側城牆三城門中西側的大門,因而這裡可以是行政之門。
結論:
綜上所述,“含光”二字詞意,在隋唐含光門中的文化內涵,由於它有外交、禮儀、商貿、行政之含義,因而它的包容、寬容、相容之詞意在這裡也就顯而易見了。因此。隋唐含光門“含光”一詞的包容、寬容、相容內涵和引申為蘊含光彩、包藏美德的含義。顯示了隋唐時期海納百川的氣魄,是隋唐時期燦爛文化具體反映,大約在初建隋唐長安城時可能有這樣的寓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