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鎮崇仁,歲月沉澱的韻味

古鎮崇仁,歲月沉澱的韻味

日期:2016/12/14 10:27:2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文化傳媒網浙江頻道訊 (記者劉國慶 實習記者葉斐 陳薇)“欲問酒家何處去,牧童遙指杏花村。”崇仁原名杏花村,也許此杏花村並非牧童遙指的杏花村,但記者不得不承認因為這句詩句,確實對浙江省嵊州市的崇仁古鎮多了一份期待。

    據相關專家介紹,古鎮崇仁,北宋熙寧年間,受皇帝敕封的義門裘氏從江西婺州分遷來到此地。裘氏以崇尚仁義為本,故名其地為崇仁。古鎮雖然歷經千年,但至今仍保留著龐大的具有宋朝遺風、明清特色的古建築群。群內廟宇、祠堂、古戲台、民居、牌坊、藥鋪、店房、橋梁、池塘、水井一應俱全。以玉山公祠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門就有100余座,台門之間用跨街樓鉤連,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體現了先人“分戶合族、聚只一家”的遺風。

    近日,在崇仁鎮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我們到了崇仁古鎮,行走在棋盤式的弄堂裡,巷道如重重迷宮。很少見到有這樣別致的小街小巷:忽而開闊,忽而狹窄,使你在拐角處不由得會去猜想下一弄巷會有什麼驚喜。石子路面被磨得光滑閃亮,時有青草自縫隙間調皮探出,幽綠的青苔沿巷弄牆根蔓延。高大牆體上的煙熏痕跡是時光漫不經心的作畫,而剝落的磚面則是歲月留下的印記。
    還沉浸於巷弄的樂趣中,我們不知不覺已來到了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玉山公祠的門前。玉山公祠最初雖僅是裘氏家族的一個家祠,但時代的變遷已經使它演變成一個時代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的結晶和象征,成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自1791年建成以來,玉山公祠曾於民國25年重修,2006年4月,嵊州市政府又投資80萬元進行修繕,使之盡量恢復和保持原來的風貌。1982年6月,玉山公祠被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1997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2006年5月,又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
    玉山公祠是子孫對玉山公景仰和緬懷的一個載體,因此,其地理位置處在崇仁鎮古建築群的中心部位,其建築規模和檔次,都為當時崇仁鎮建築群中的魁首,是當年裘氏家族財力、勢力、智力以及當時地方最高建築水平有機結合的產物。玉山公祠的建修與變遷,記錄著人間的沉浮,歷史的春秋,文化的傳承。
    古時崇仁傳統民居的格局是以台門為正統,故崇仁的老台門特別多。崇仁的老台門平面規整,縱向展開的院落式組合的住宅,由於居住者的身份不同,加上習慣於沿襲的使用,所以台門宅院的建築規模、氣勢、風格各不相同。較有代表性的可分三類:官宦台門,建築規模宏大,用料考究,工藝精湛、裝飾富麗堂皇,外觀莊重;商賈台門,一般兼作居住和經商使用,為敞開式廳堂布置,台門臨街而建;平民台門,建築形式簡陋,樸素大方,講究實用,獨家獨戶。
    不管是哪類台門,布局大致相同。前有台門,依次是天井、堂屋、側廂、座樓,組成一個獨立的宅院。台門的面寬和進深則依據住戶的身份高低,財力強弱,人口多少而定,寬有3開間、5開間、7開間不等,深有二進、三進之別。台門中古時大都聚族而居,如三兄四弟在主台門邊再建造台門分住,用過巷樓貫穿一起,一族一姓大都以姓氏命名台門;亦有以仁進和官職為號:如"御史"、"登科"、"旗桿"……有的台門以環境特色為名,如"竹園台門"等等,有的以建築特色為名,如"百鳥台門"、"百鹿台門"等等。
    據介紹,玉公祠堂整體格局基本保持原樣,上街和橫街沿線兩旁房屋和卵石路面也保存完整,照牆、馬頭牆、屋檐、隔斷的磚雕,門框、樓窗、牌坊、柱礎、井欄的石雕,梁、枋、斗拱、隔扇、雀替、窗棂、藻井的木雕,工藝精湛,雕刻著花鳥蟲魚、吉祥動物、人物山水、傳奇故事、神話仙跡等,雕刻手法細膩感人,賞心悅目。
    看到這座龐大精美的建築物,除了建築本身所展示的各種直觀效果以外,我們還能夠感受到玉山公本人的生命追求和寄托,一種光宗耀祖和期望子孫後代永遠繁榮興旺的人生理想。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因為玉山公祠承載著玉山公這樣一種堅定而美好的人生理想,它成了裘氏家族的一種精神象征,成了凝聚所有裘姓後裔的一個精神符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