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傳統村落基礎設施特征與分類

傳統村落基礎設施特征與分類

日期:2016/12/15 1:18:2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天講的主要是四個方面。一個是怎麼樣認識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它有哪些基本的特點;第二是針對基礎設施的特點,把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進行歸類;第三是進行典型的案例梳理,他們有哪些具體的特征;最後再結合我們的調研和實際工作進行初步的思考。

首先,傳統村落是在廣泛的農村地區比較分散,跟城鎮的基礎設施有很大的差異。傳統村落基礎設施一般也是衡量傳統村落保護與傳承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性的物質條件,但是在目前的狀態下,基礎設施主要是面臨兩個大的問題,一個是破壞,另外一個是非常活躍,老百姓不願意在裡面居住,這兩個問題也非常矛盾。

這些基礎設施對於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傳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們中國目前來說,傳統村落目前分布是非常廣,差異性非常明顯,怎麼樣把這些不同地區、類型進行歸類,為我們基礎設施改善做一些技術儲備十分有必要。

中國傳統村落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南方數量比北方要多很多,以雲貴數量最為集中,其次以人口分布圖可以看到,東南面主要是傳統村落分布最密集的地方。這條線的西北面是非常稀疏的,整個北方除了山西、河北密集以外,其他省份比較少。

首先它是農村地區,第二是有歷史文化傳統。根據我們的調研,總體來說,基礎設施的特征主要是體現在四個方面:給水、排水、道路交通、防災。而有關能源、通信、環衛這塊相關性不是很大,主要是在這些層面是風貌的協調。

我們通過簡單的梳理,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大的特征:適應性、生態性、地域性。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把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進行大膽的分類,我們的分類方法參考了既有的地理區劃、聚落景觀區劃等方法,以三批共2555個中國傳統村落為基礎,分4類大區、14個亞區分布。

我們選取一些典型的案例進行初步的歸納和總結,在亞區裡面,傳統村落有哪些明顯的特征。在山地丘陵亞區,比如雲貴高原,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大部分少數民族在這個區域裡面,特別是很多侗族經常會發生火災。另外,雲南紅河哈尼族村落、閩粵贛山地丘陵。另外在北方干旱地區,它的交通、防災大部分跟氣候條件關系非常大,特別在北方干旱地區,同時經常會發生山洪,所以很多是共用一個體系,所以很多是跟地下和灌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比如在黃土高原亞區,這些亞區是跟地形地貌結合的非常緊密,同時地質災害、自然災害也非常頻繁,我們如何把它和地形地貌的關系統籌考慮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南方水鄉地區;皖南江南水鄉亞區;嶺南水鄉亞區;東北寒冷亞區;濱海、半島及海島亞區;青藏高原亞區等等。

我們對傳統村落基礎設施改善與保護的若干思考。首先傳統村落跟其他城鎮差異非常明顯,大多數的傳統村落都是體現和諧的自然鄉村景觀,它跟周邊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你只考慮到物質條件,沒有考慮到周邊的自然環境因素,那我們傳統村落的價值就會大大地下降,所以它是反映了傳統村落與周邊環境的關系。所以在這裡,我們講,目前我們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我們整體性保護的挑戰性是蠻大的。因為周邊環境的范圍有時候會擴得很大,但是具體有多大,往往把持不准。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就會面臨大的挑戰,而且也比較糾結。

另外一個是快速城鎮化地區,周邊的環境、條件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你想保護已經來不及了,可能原來水系是活的,但是在慢慢的城鎮化進程中,這些水系都變成死水。我們在調研的時候,發現珠三角地區有非常多的村落,原來都是活的水系現在都變成死水。所以整體性保護對傳統村落是一個大的挑戰,怎麼樣把這塊做好,和山水格局、自然環境的關系保持在整體性是我們考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在宏觀層面,我們就要考慮到傳統村落及其密切關聯的周邊環境、山水格局、生產性景觀;對於中觀層面,集中連片的傳統風貌也要考慮到和周邊的關系;微觀的村落,部分建築物和周邊的要素關聯性也非常大,所以我們都要把這些東西考慮在整體保護裡面。

第二個層面,地域性保護的挑戰。在很多地方,這些傳統村落、村寨實際面臨了非常大的挑戰,基礎設施不斷老化,同時它又有自己的材料限制,經常會發生火災,每年我們都能看到在廣西、貴州等等都會發生非常多的村寨火災,一燒以後整個村子都面目全非。這些基礎設施怎麼樣更新換代,怎麼樣防止老化,怎麼樣防止防災體系的構建以及怎麼樣防止不斷地老化。另外跟我們傳統風貌協調起來,主要是改造、更新跟原來的不太協調。

第三個是傳統村落基礎設施改善技術(生態性)的挑戰,是不是低成本、低沖擊?倉促上馬建設對既有生態格局的“建設性破壞”。另外造價高昂,多數傳統村落無法實施與維護。比如這些生態性的河流之間,經常會出現這些,跟原來的東西已經不相適應。另外就是地方性的挑戰,主要是地方保護性人才、村民參與,由於很多年輕人大部分城市化,老弱病殘在村裡面留下來之後,這些傳統的文化很多沒有辦法延續下去,很多的知識已經慢慢消亡,所以這個對傳統村落的保護也面臨了非常大的挑戰。包括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

在講了我們中國的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思考以外,我們梳理了一下日本的案例。日本合掌村建築多為木材,屋頂為干草,所以對於村落防火格外重視。它的建築布局疏密有致,建築之間有防火緩沖空間與通道。基礎設施的經驗裡,它的內部基本上是現代化設施,燃氣、管道、空調這些是放在室外,街道的後背。另外,每棟安裝接地裝置,防雷、防火、防觸電。沒有門的敞開式放工具間。另外它的消防拴建在高台之上,防止冬天下雪把消防拴淹沒了,所以在冬天能夠讓大家顯眼地看到消防拴的存在。

但是在中國,我目前還沒有梳理到比較好的、成套的、體系非常完善的基礎設施,可能它在局部的給水、排水、防災這塊有,但是整體的現代設施,包括技術的改善,我們還沒有看到非常好的案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