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鄭州臥佛寺塔:原春秋時鄭國大臣子產祠遺址

鄭州臥佛寺塔:原春秋時鄭國大臣子產祠遺址

日期:2016/12/15 1:19: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塔,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出現的一種建築形式,具有明顯宗教特征。

  自從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在中華大地上便開始有了塔這種建築樣式。因其有宗教建築特色,形式多姿多彩,而且高聳莊嚴,有的已成為鄭州的地方性標志。

  走近古塔,總惑於它的神秘;走進古塔,卻癡於它的神異。時間滄桑了它外在的神韻,而每個人卻醉心它內在的底蘊。鄭州文化藝術網,開設“尋找古塔”系列專題,以此梳理作為八大古都之一的鄭州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進程中的一個個“古塔記憶”。

  臥佛寺塔 

  保護級別:【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第四批) 】

  歷史年代:明成化元

  地理坐標:位於新鄭西關外

  現狀: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用小青磚和白灰砌築而成,高15米,基部周長16米。

  臥佛寺塔在新鄭西關外的洧河東岸,如今已經被民居所包圍,如果不走到跟前,很難看到。新鄭西關有條街叫臥佛寺街,順著此街往西走到頭,一大片空地中央,就是這座臥佛寺塔。

  沿著小路走過去,塔北有一排低矮的小房子,房子前有人在黃紙上寫著什麼,近前一看,曲曲彎彎像是道家的符一樣,根本就看不明白,問他們,吞吞吐吐卻不願說出來。不用說,我們到時是正月十五,估計是在搞一些佛事活動了。看那低矮的房子,有些竟然還是城王殿之類,看來來這裡的人,多是來燒香的了。

  塔下有一方形塔基,很大,估計是近幾年為保護古塔而修建的。古塔上花花綠綠貼著對聯,可以看出,如今人們已經把各種信仰融合到了一起。

  據說,這裡原是春秋時期鄭國執政大臣子產祠遺址。寺院則創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唐鹹通二年(861年)敕賜興福院,後又毀。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建寺院,因築室時得一銅臥佛像,遂改名臥佛寺。後由於戰亂,僅存高塔。相關資料顯示,此塔高15米。

  臥佛寺塔七層六邊形塔,外觀看保存還算完好。一層西壁嵌一塔銘,細看,上面是《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後面有成化元年(1465年)四月初八日及一些捐建人的姓名。相傳農歷四月初八是佛祖的誕生日,後來演變為浴佛節,亦稱洗佛節、佛誕節和龍華會。民間也在這一天有放生和吃結緣豆的習俗,在浴佛節前後,還有拜觀音求子,以及拜藥王等活動,看來,當時選在這一天建造佛塔,也是經過精心安排的。塔門朝南,可能這天是正月十五,因此在塔門前的供桌上,還擺放著非常豐富的供品,供桌前還有點燃的高香。由此可看,這裡雖然也已經沒有了寺院,但佛教活動卻還並沒有斷,這方面,比荒涼冷清的鳳台寺塔感覺要溫暖了許多。

  環顧四周,此塔坐落在洧水東岸,在密如蜂房的樓房中間,塔四周還保留大片空地,讓人感到很欣慰,也許是各方面都考慮到了寺院的重建重修了吧。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座曾經給人帶來豐富精神世界的寺院,會重新修建起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