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不同時間期箭樓的箭窗數量也是不同的之謎

不同時間期箭樓的箭窗數量也是不同的之謎

日期:2016/12/15 1:17:5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正陽門箭樓從建成那天起,就一直是老北京的象征,直到現如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說起前門仍只認為就是正陽門的箭樓。正陽門的箭樓如此出名不僅僅是因為其建築的高大宏偉,更是因為它幾經焚燒和重建,對眾多參觀者來講它的許多地方都像謎一樣,例如正陽門箭樓箭窗的准確數、正陽門千斤閘之謎等等。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箭樓箭窗的個數。這還得從箭樓的歷史講起,因為不同時間期箭樓的箭窗數量也是不同的。

    正陽門的前身是元代的麗正門,麗正門起初只有城樓,沒有箭樓,直到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年),才加修了甕城和箭樓。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將元大都城牆南移一公裡,並在此基礎上重新修建了南正門麗正門,也就是現今正陽門所在的位置。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麗正門被改稱為正陽門,但那時的正陽門也只有城樓沒有箭樓。直到正統四年(1439年),朝廷大規模修建京師城牆和城門時正陽門才修築了甕城、箭樓和東西閘樓。

    正陽門箭樓自建成後幾經焚毀和重建,其中有史料記載的就有5次,光明代就有過兩次被焚毀和重建的記載。第一次是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丁夜,正陽門箭樓被焚毀,至於被焚毀原因史料中沒有記載;另一次,是在明末。據文獻記載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晚,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在率部撤離北京時,放火焚毀宮殿及內城9門城樓。

    這些明代史料均沒有正陽門兩次焚毀後重修箭樓的箭窗個數。

    有關正陽門箭樓箭窗個數的最早記述見於清乾隆年間的《高宗實錄》。在正陽門箭樓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被第三次焚毀後,重建時,在內務府大臣金簡《堪估正陽門外焚毀宮房事奏折》中提到正陽門修繕工程主要包括:“……外面下檐炮窗三層,上檐炮窗一層,每層南面十三座,東西二面各四座,共計八十四座。”根據這段記載,結合正陽門箭樓磚砌堡壘式的建築結構,我們可以計算出箭樓箭窗的個數。箭樓上下4層,南、東、西3面辟箭窗,南面4層每層開箭窗13孔,共52孔;東、西側各4層每層開箭窗4孔,共32孔;加上抱廈兩側上方各辟箭窗1孔,共有箭窗86孔,是用來對外射擊防御的。

    箭樓的第四次、五次焚毀和重建分別是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這兩次重建的過程中,箭樓箭窗的個數並沒有什麼變化,仍舊是86孔。

    1915年,為了緩解前門地區交通堵塞的狀況,國民政府開始了對前門的改造工程。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钤主持了箭樓的改造工程。他大膽采用德國建築師羅斯凱格爾的設計方案。箭樓增設了混凝土仿漢白玉護欄,在其東、西兩面增築了歐式浮雕(華蓋式造型)各一尊,在一二層添建了箭窗的弧形遮檐,抱廈兩側各增加4個箭窗,這樣,箭樓箭窗數就從86孔變成了94孔。

    我們今天看到的正陽門箭樓的樣子仍是1915年改造後的模樣,從此以後,箭樓沒有再進行過較大的變動。但是,箭樓箭窗的個數並沒有因此而止。1928~1940年間正陽門箭樓曾經作為北平國貨陳列館存在,前後計12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8月,作為陳列國貨場所的正陽門箭樓“室內因亮光不足,在北牆上添玻璃鐵窗高七尺寬九尺半一堂”,在厚實的北面城牆上開了一堂高2.16米、寬3.20米的大窗,箭樓開北窗後采光條件大為改善。至此,正陽門箭樓箭窗數變為95孔。雖然,嚴格說起來,箭樓北面城牆上開的鐵窗不能稱之為箭窗,但對於已經從防御功能轉為禮儀和藝術觀賞功能的箭樓來說,北面的這扇鐵窗也算得上是箭樓的一種裝飾和藝術品。

    箭樓面闊七間,寬62米,進深20米,北出抱廈五間寬42米,進深12米,通進深32米,居於內城各門箭樓之首。從正陽門箭樓不同時期箭窗的個數的變化,我們看到了箭樓功能的轉化,同時,箭窗個數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變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