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陵通鑒(上)
日期:2016/12/15 1:05: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從李淵建立唐王朝到滅亡,前後經歷了三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共有二十一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這二十一個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陝西省的關中盆地、黃土原和北山嶺的頂部。這種依山背原、兩翼展開、面臨平原、並且隔渭河與都城長安相望的布局,體現了唐王朝的博大氣勢。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氣勢更是雄壯異常。宏偉孤聳回絕的陵園主峰,廣闊浩大的陵園區域,龐大的皇親勳臣陪葬墓,威武雄壯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樣,在中國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稱它為中國皇陵繼秦漢以後的第二次發展。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點是"因山為陵",氣勢恢弘。另外的特點是,陵區內有很多殿宇樓閣組成的地面建築;功臣陪葬,皇親從葬;有大量威武雄壯、富有時代感的陵墓石刻。
唐代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淵的獻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顯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橋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肅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適的崇陵,順宗李誦的豐陵,憲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恆的光陵,敬宗李湛的莊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貞陵,懿宗李淬的簡陵,僖宗李儇的靖陵。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子,被封為秦王,他為建立統一強大的秦王朝躍馬征戰,屢建戰功。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第二年改號為"貞觀"。李世民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帝王,在他當政期間,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貞觀十年長孫皇後死後,太宗就開始營建昭陵。他極力宣揚薄葬,目的是為了使"殲盜息心",免得象漢朝諸陵一樣被偷盜屍骨無存。但事實上,昭陵的建制並非儉約,而是十分奢華的。整個陵園方圓幾十公裡,氣勢壯觀雄偉,是以往的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的。唐太宗死後葬入玄宮,與長孫皇後合寢,以便讓皇後按禮制在寢宮內侍奉墓主。
昭陵墓室內部非常華麗,據傳舉世聞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蘭亭序》真跡就在其中。唐代詩人杜甫曾經作詩描述了昭陵玄宮輝煌壯麗的景象。
昭陵陵園內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其中有魏征、房玄齡、溫彥博、李靖、尉遲恭等歷史有名人物的墳墓。昭陵居高臨下,陪葬墓分布在兩側,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數在山上。在昭陵的玄武門外有一個梯形的祭壇,祭壇陳列著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石像,祭壇的東西庑殿中陳列著世界文明的浮雕石刻六駿。
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與吐蕃和親,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深得各族人民的擁護。太宗死時,突厥阿史那社請求殉葬,於是高宗派人打制了這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栩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時期良好民族關系的寫照。可惜它們在清代乾隆以後大多被毀了。
至於昭陵六駿,是馳名中外的浮雕。它們是李世民當年統一全國,南征北戰馳騁戰場騎的六匹戰馬。李世民為了紀念它們,將它們雕在了石屏之上,相傳六駿的圖形是出自唐代著名的畫家閻立本之手。工匠們運用高超的技藝逼真地雕刻了這些形象。石屏的角上題有高宗的贊美詩,是由歐陽洵書寫的。這六駿分別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虢和白蹄烏。其中,飒露紫是唯一旁邊伴有人像的。據傳說,李世民在一次作戰中與隨從失散了,敵方的騎兵一箭射中了飒露紫,丘行恭拼死護駕。李世民後來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就把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後的飒露紫垂手侍立,丘行恭果斷拔箭,這種救護之情,實在是人馬難分,情感真摯。昭陵六駿體現了中國人民無比的智慧和創造力,在人們心目中於是就被神化了。據傳說,安史之亂時,在潼關大戰中,忽然飛沙走石,黃旗招展,殺出數百隊騎兵,於是叛軍倉皇潰逃。偃旗息鼓後,騎兵突然消失,不知去向。後來的昭陵守墓官報告說,潼關交戰那天昭陵石人石馬汗濕欲滴,真是神馳呀。
昭陵的布局,不僅體現了王權的"至高無上"的氣概,還說明了李世民一心想結成以宗室和大臣為主體的新的氏族集團,以便於唐代王朝的長期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