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經幢“身首”合一
日期:2016/12/15 15:35:06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一個月前,一件彌足珍貴的唐代經幢幢身在洛龍區安樂鎮棲霞宮村被發現。本報對此報道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昨日,在熱心人的幫助下,這件經幢的重要組成部分——寶蓋也被我市文物部門從民間找到,將其安放在幢身上之後,整件經幢顯得古樸典雅,更具魅力。
6月30日,《珍貴唐代經幢昨被發現收藏》一文在本報刊發後,棲霞宮村的許多村民紛紛給我們打來電話,稱文物部門收集走的其實只是整個經幢的一部分,在大家的印象中,它上面原本還有一個雕刻得非常漂亮的青石頂蓋。多年以前,經幢倒塌,作為其主體部分的幢身很快被土掩埋,而頂蓋掉落後則滾到附近。過去,大家在聶西路路邊還經常看到它。幾年前的一個凌晨,有幾個人將其運走了。幾位曾經目睹了這一過程的村民經過認真回憶,還向我們提供了運走這個石雕頂蓋的人的大概情況。
得到這條線索後,市文物局迅速組織市民俗博物館、局保衛科的多名工作人員,前往唐代經幢幢身發現地附近的村子進行尋訪,經過數次奔波,最後終於在安樂鎮茹凹村一位楊姓村民的果園裡找到這個石雕頂蓋。楊先生講,他平時比較喜歡研究古代石刻,三四年前的一個凌晨,他開車回家路過棲霞宮村時,看到路邊地上胡亂放著這個石雕,“誰也不管,極可能被徹底毀壞”,就把它拉回家妥善存放。他願意將其移交文物部門。
昨日上午,記者在市民俗博物館見到了這個已被征集回來的石雕頂蓋。它呈八角形,石質與那件唐代經幢幢身的用石相同,厚24厘米,頂面對角長70厘米。每個側面都雕刻得十分華麗、精致,上端為一圈覆蓮瓣,下部刻出模仿絲織物的垂幔、飄帶等,一串串寶珠斜繞其間,還扣以寶相花,看上去惟妙惟肖。工作人員將其抬放到經幢幢身上,幢身頂面中央的一個榫頭恰好頂進這個頂蓋底部的圓形凹坑裡。
據市民俗博物館館長王支援等專家介紹,經過認真鑒定,這個石雕頂蓋與此前發現的唐代經幢的幢身確實是一體的,它的正規名稱叫寶蓋。經幢通常由基座、幢身和幢頂組成,形體較大的經幢的幢身還分為若干段,各段之間就以這類寶蓋相隔。唐代的經幢比較古樸、簡單,一般只有一段幢身。這個寶蓋應當是幢身和幢頂寶珠之間的連接、裝飾構件,它被找到並被安放到幢身上之後,使我們發現的這件珍貴唐代經幢基本完整,對研究唐代經幢具有重大價值。
目前,文物專家正在對這件珍貴唐代經幢的受損部位進行修補,並已開始深入研究。有關負責人表示,待這些工作結束後,將對外公開展示該經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