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唐代皇陵通鑒(下)

唐代皇陵通鑒(下)

日期:2016/12/15 1:05:5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風雨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在西安市往西不到一百公裡的梁山最高峰--北峰上。乾陵以山為陵 ,氣勢雄偉,規模宏大。有詩句描寫乾陵"千山頭角口,萬木爪牙深"。

    乾陵是唐代帝王在陝西關中地區"十八陵"中保存得比較完整的一座,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皇陵。墓穴在最高的北峰南麓穿山開鑿而成,陵墓本來是一個圓錐形石灰質的山峰,蔚為壯觀。三峰聳立,最高山峰為陵的主體,南面二峰較低,東西對峙,形成乾陵的天然門戶,氣勢雄偉。據說,在晴朗的天氣,在此居高臨下,能夠望見當時的古都長安。

    根據考古學家的勘察,乾陵墓道在陵墓的正南方,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到墓門。石條是交錯砌壓的,石條之間平面用鐵栓板固定,又澆上鐵汁。專家們初步鑒定,乾陵沒有被盜賊偷竊發掘過。並且認為我們現在如果要進行發掘,困難也是比較大的,因為,石條之間十分緊密牢固,必須利用機械和熱能,先將鐵卡、鐵桿、鐵汁軟化,才能順利地將條桌面大的長方形石條,完整地取出。

    乾陵地面上依山的形勢,對稱排列著精美的石刻群。其中就有武則天為自己立的"無字碑"。有人說,這是她表示自己"功高德天",難以用文字表示。也有人說,武則天遺言,已之功過,由後人評說,因而一字不刻。然而,當初的無字碑變成了有字碑。可惜,刻滿字的碑,竟因千年的風霜雪雨的侵蝕,字跡已難辨認。唯有金代天會年間,"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紀", 是用女真文刻的,旁邊附有有漢字譯文,尚可以辨認。女真文現在已絕跡,這些文字是研究是女真文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珍貴資料。真可歎,"沒字碑頭镌字滿,誰人能識古坤元?"

    一個經歷了八十多個個春秋歲月的老婦人,一個武周皇帝,一個執政唐代半個世紀之久的政治家,她怎麼把歷代公認的墓前豐碑,這歌功頌德的場所,留下空白?從記敘她的兩三件事中,應該可以了解她的為人秉性。

    武則天進宮後,宮中有一匹暴烈的馬,叫獅子骢,沒有人能夠制服它。武則天說,我能制服它,但要有三件器物;一鐵鞭、二鐵棰、三匕首。用鐵鞭抽打它,不服,用鐵棰打它的頭,再不服,用匕首割斷它的喉嚨。她執政後,就是用制馬的辦法,駕御群臣,形成了強有力的統治,保證了國家的鞏固與統一。

    後來徐敬業造反,讓駱賓王起草檄文。武則天見檄文上雖然都是謾罵她的話,但文章寫得非常出色,她一邊讀一邊贊揚寫得好,連連說:"好一個有才華的人!"並且歎道:"有此文才,卻為叛賊所用,這豈非宰相的過失麼?"她看完檄文說:"賓王原是能文,敬業未必能武呢。"隨即令大將軍李孝逸,統兵三十萬,討伐徐敬業。

    武則天堅信自己的力量所在,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比其那石刻的文字更堅實永恆,她自信無需在碑上為自己刻寫什麼,這立碑不刻字,才是她--武則天真正秉性所在。

    總之,乾陵無論是地面上的建築石刻,還是地下墓穴的施工,以及整個陵園的規劃設想,都充分顯示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雕刻藝術的精湛技巧,代表了唐代高度的文化與科學技術水平。墓室內的文物珍寶。肯定異常豐富,一旦發掘出來,必將大開人們的眼界。

    唐玄宗泰陵

    泰陵位於陝西省蒲城縣東北的金栗山上,因山為陵。

    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個兒子,因為在"韋後之亂"中擁睿宗復位有攻,被封為太子。 後來又逼迫睿宗禅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他為了加強皇權,先發制人,殺死太平公主,結束了武則天以來的一連串宮廷政變。在他統治期間出現了"開元盛世"。後期朝政日趨腐敗,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762年玄宗死於長安神龍殿,葬在泰陵。

    泰陵包括整座金栗山。陵園建築大體與乾隆相同,只是規模不如乾陵宏大。陵園神道兩側由南向北排列有石翁仲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華表一對。陵園玄武門外又有石馬五對,以及蕃使像八尊。泰陵石雕體態略小,雕鑿粗陋,反映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亂以後,政治、經濟衰敗的情況。

    泰陵有陪葬墓一座,為內侍高力土墓。

    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位於陝西省興平市西面。陵園規模雖然不大,但也不失皇家氣派。它有青磚 瓦圍牆,雕梁斗拱,朱紅色的油彩和蒼翠的松柏,交相輝映,頗有幽谷肅穆的氣氛。墓的側面有回廊,碑石琳琅滿目。其中有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白居易、劉禹錫的詩作石刻,諷古喻今,詩意深刻,耐人尋味。

    根據野史記載,楊貴妃缢死那天,一個村婦無意間拾到貴妃的錦襪一只,如獲至寶,在路邊"每遇客求一玩得白錢,前後獲無數"。劉禹錫曾在一首詩中描寫道:"履綦無復有,履組光未滅,不見巖畔人,空見凌波襪。郵童愛蹤跡,私手解磐結,傳看千萬眼,縷絕香不歇。指環照骨明,首飾敵連城,將入鹹陽市,猶得賈人驚。"後來玄宗從四川回到長安,令選棺椁擇地埋葬,這時楊貴妃已經肌膚糜爛,只揀到一枚香囊,玄宗見到了慘然淚下,命令畫工把貴妃像繪在便殿,早晚望之噓唏不已。"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描寫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詩句。在歷史上,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結局,正是唐朝社會由強盛走向衰敗的反映,正如清代文人袁牧所說:"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是有銀河。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唐肅宗建陵

    唐肅宗建陵,在陝西省禮泉縣的西北。東面和昭陵隔山相對,西面與乾陵隔川遙望, 北面群山疊嶂,南面是層層梯田和廣闊的沃野。

    由於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陵區內橫貫南北兩條大溝,整個陵區的遺跡破壞較大。現在陵園內殘存有五對石馬,脖下正中雕著獨鈴,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見的。還有門獅八只,華表一通,石鴕鳥一只,石人十對。石人東文西武,文官持圭,武官操劍。從建陵的石刻風格來看,體態普遍不昭陵、乾陵卑小,制造也比較粗疏,與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稱,反映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亂"以後,政治、經濟由強盛走向衰敗的狀況。

    唐代宗元陵

    唐代宗元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的西北的檀山,因山為陵。

    元陵陵區周長二十多公裡。據《舊唐書・令狐桓傳》記載:"德宗即位後,曾诏立代宗 元陵制度,物極優厚,當竭幣藏奉用度。令狐桓曰:'臣讀《漢書・劉向傳》見論王者山陵之城,良史稱歎,萬古芬芳,何者?聖賢之心,勤儉思務,必求諸道,不作無益……由此可以看出,有德者葬逾薄,無德者葬逾厚,昭然可睹矣。'德宗從之。"

    由此可見,元陵陵寢建制已經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經濟每況日下的狀況。元陵陵園的石刻與建陵相同,制造也比較粗疏。

    唐德宗崇陵

    唐德宗崇陵,在今天的陝西省泾陽縣西北的嵯峨山,也是因山為陵。

    陵區四門原有石獅各一對,朱雀門外立有石人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華表一對,玄武門外有石馬三對。此外,朱雀門外還有石像八尊。石刻雖然已經殘破,然而大部分仍然保存著

    唐順宗豐陵

    唐順宗豐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東北的金甕山。

    豐陵因山為陵,陵區周圍二十公裡。陵區原有石刻,四門各有石獅各一對,朱雀門外有石人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翼馬一對、華表一對,玄武門外有石馬三對。現僅存石獅和華表各一座,都已經殘破。

    由於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比較大的朝代,歷經近四百年,在位皇帝二十多位,因此唐代的陵園建築也比較多。除上面介紹的各個陵園外還有,唐憲宗的景陵、唐穆宗的光陵、唐敬宗的莊陵、唐文宗的章陵、唐武宗的端陵、唐宣宗的貞陵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