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唐代經幢鎮海眼

唐代經幢鎮海眼

日期:2016/12/15 15:34:5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松江唐陀羅尼經幢是上海現存最古老的地面文物,也是全國唐代經幢中保存較最完整的,幢高9.3米,21級。1988年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正德《松江府志》謂:“相傳地有湧泉,雲是海眼,唐大中十三年(859年)立此鎮之。”幢身八面,東者可見“大唐大中十三年□月建”等字,據顧景炎《文物過眼錄》著錄,為八月二十八日建。宋人許尚《華亭百詠》之一:“屹立應千載,傳因海眼成。蓬萊水三淺,曾不見欹傾。”古代這座經幢立在華亭縣衙西南一百五十余步的十字街口中央,說明這地方在1140余年前已是一個人煙稠密的城鎮了。該地今為松江中山小學。

  建造這座唐陀羅尼經幢傳說眾多,擇其幾種述後。

  建幢之地有個海眼,常有水溢出地面,用泥石無法堵住,幢旁通浦塘裡也溢滿了水,禍水漫及周圍民居及衙門,如不馬上采取措施大水將淹沒全城。華亭知縣請來縣內各界名士前來商議堵海眼之法。超果寺住持提出,造陀羅尼經幢鎮之海眼上,誦讀其經文方能消災得福。此提議與會者一致稱好,知縣速發布告,縣內官員及百姓紛紛捐錢捐物建經幢。

  傳說唐代華亭衙門西北鳳凰山橋下,冒出一條黑魚精,將華亭縣官吃了,又變成了縣官模樣,在縣內作惡,鬧水災、吞錢財、掠美女、害人命,做了許多壞事。縣官太太發現其夫行蹤反常,每天深夜而歸,身上有一股魚腥味。一次丈夫洗澡時聽得陣陣水浪聲,她從門縫中張望,假縣官現出了原形。縣官太太立即派人赴江西龍虎山請張天師前來捉妖,張天師在鳳凰山橋旁披法衣登壇作法,念動咒語,把從東海邊打地洞逃出來的黑魚精攝入一只甕內,即用神符封好,將甕放在黑魚精鑽出來的海眼裡,造經幢永鎮。此傳說廣泛流傳,至今松江城內還有一條黑魚弄。

  唐陀羅尼經幢建造地,為唐代華亭縣衙的刑場。因官府貪贓枉法,官官相護,時有冤殺者,故在刑場上經常哭聲振天,晚上各種淒慘叫聲連連,住在附近的人駭怕冤死者陰魂不散,就建了座經幢超度他們。在經幢八角石柱上,刻上尊勝陀羅尼經文,這卷經文裡說:“誦陀羅尼經可以消災得福。做惡事的人,死後墮入地獄,其子孫如能為亡魂誦經,亦可免脫其罪。”刻經文在幢上表示永遠虔誠,世代日日誦經,松江城內傳聞,誦讀一遍經文,或日視幢身走一圈,可以去災得福,因此春節期間攜全家繞幢去災得福成為松江習俗。

  經幢屬古代佛教石刻建築,唐初隨著佛教的密宗東來傳入我國。因用巨石疊砌而成,故又稱石塔,頂部一般是八面有稜,故通稱為八稜碑。因石幢為刻經而設,又名經幢。松江唐代經幢身分上下兩截,上截八角形,高177厘米,直徑76厘米,正西南起刻陀羅尼經序,每面10行,第二面第六行起刻經文,是唐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的譯本,最後六行為建幢銘,文中記載:“樂安蔣處士復,吳興沈處士直轸,其有征發心稱□□,減衣食之給,以絡敬心,制造石幢一所,上為國王、郡主、邑宰、官僚,立於通衢,以載玄鑒□□。”下截高46厘米,直徑76厘米,刻捐助人姓名等。據銘記載發起造幢者為樂安蔣復,為其亡母蘇州朱氏、亡故的二弟和多病的幼子超度造福;吳興沈直轸為其亡父母超度。幢上刻有捐助者150余人,其中女性30余人,捐助除錢財外,有贈裙、被、帳、黃衫子、絹綢、羅水、精珠等;有官職的僅13人。由此可見造經幢者是為自己已故的親人超度亡魂,免在陰世受苦;也為在世者消災去病得福。因此建經幢為堵海眼、鎮黑魚精、超度冤死者均為傳說而已。唐朝是佛教全盛時期,到中唐時,佛教憑借政治勢力,巧取豪奪,經濟勢力也大有發展,因觸犯貴族和地主的利益,影響唐王朝的收入,引起唐武宗會昌滅佛,毀寺院和其它佛教建築。10余年後,松江人怕再毀佛寺時波及經幢,故不將經幢造在寺院內,而建於通衢。

  唐陀羅尼經幢氣勢雄偉,造型華麗,比例勻稱,雕刻洗煉,頗具盛唐風范。幢身上下各級,可依次分為托座、束腰、華蓋、雕花圓柱,同類而形狀不同,镂刻海水紋、盤龍、卷雲、蹲獅、纏枝蓮花、仰蓮、菩薩、勾欄、含環獅首、聯珠、天王、蟠龍、郡主禮佛圖等。經幢上的菩薩和天王等浮雕十分形象生動。八面如意式壺門,有浮雕菩薩像,跏趺面坐於壺門內,神態自若,面形圓滿,為天界守神,守神以上即為天界。中部幢身東西南北四天王浮雕,橫眉怒目,肌肉發達,或立、蹲,或動、靜,形態各異,這些藝術形象表現了天王的勇力。幢身八面各刻有一尊蹲獅前足挺立,突胸,直發,雖面部皆殘缺,但雄健有力,與唐乾陵的石獅風格基本一致。細刻陰文線條的唐式纏枝牡丹和三重盛開的蓮瓣仰蓮托座,勾欄幢座,每角設望柱,柱間镌有勾片欄板。上有安置幢身的淺槽,槽外紋帶上有寶飾蓮花16朵,圖案簡潔明快,工整和諧,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和濃厚的生活氣息,體現了唐代作品的典型特點。尤其在經幢頂部的郡主禮佛圓柱形浮雕圖,是幢身雕刻的精華部分。該雕刻場面廣闊,內容豐富,人物眾多,神情各異。浮雕四周不同面向人物及佛像16人,其中佛及侍從2組9人都是正面,郡主及女官5人都是側面,女官1人執幡引路,郡主在兩女官扶持下前去禮佛。還有通佛理者,正在繪聲繪色地對信佛者講述佛經故事。經幢人物造像形神皆備,動感強烈,個性鮮明,可以看出唐代人物造像的高超技藝。經幢整體雕刻不但層次清楚,而且相互呼應。從經幢下面看去,基石上刻有海水波紋,線條細膩、柔和,觀其正面清波漣漣,側面似波浪溢出石外。水紋座上為山龍束腰,八面刻有山巖雲窟,雲窟中有一條長長的蛟龍盤旋於山巖之間,時隱時現,充分顯示了龍的威力。將石幢海水波紋及龍表現為地下龍宮;以山巖、束腰表現為地上人間。接著在山巖上出現了蓮瓣卷雲台座,台座外側四周刻有山崖石窟及佛寺、佛像,上斜面刻有寶飾蓮花,表現為雲外天堂。三層特征鮮明的實物圖案,形象地組成了地下龍宮、地上人間、雲外天堂的完整景觀。由此可見,經幢在藝術上有很高的價值,其風格、技藝、造型、布局,堪與唐代石窟雕刻媲美。

  松江唐陀羅尼經幢因千年沉降物堆積,幢下部9級埋在地下,地面上的各級均顯傾斜,最大偏距為23.93厘米。幢身及各級雕刻風化嚴重,多處龜裂斷殘,幢上勾欄部分完整的僅剩八分之一。1962年,經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批准,撥專款對唐經幢進行修繕。由上海博物館研究室專家作技術指導,文物工場負責具體修復。首先清理經幢四周100平方米范圍及3米深的土層,發現土墩內連底座尚有10級幢身,底座旁圍條石並築約3米高的圍牆,牆外再用石塊和泥土堆成土墩。由於附近浚河堆土,經幢周圍地面比附近街道高出50厘米,在離地表1.6米處,發現宋代磚砌地面。根據清理情況推斷,宋以後至明代由於經幢風化及傾斜日趨嚴重,遂采取圍條石、築圍牆,以及堆成土墩以防止經幢坍塌的保護方法。這次修繕要運用現代先進技術進行科學修補復原,先將在地面的經幢各級拆卸下來,然後發掘地下各級。挖至最底層一級後,發現幢基周圍有唐代式樣的磚砌鋪地散水地坪。邊挖掘、拆下,邊對各級石構件標上原從標方位、級次,進行拓片、攝影與研究,制定修復方案。采用鑽孔工藝將風化的石構件連結,委托給上海光明玉模廠施工,結構加固用不銹鋼材料及環氧樹脂等高分子材料。1963年5月,對經幢上部較小的雕刻部件進行試膠合,經多次試驗實踐成功,8月,21級石構件全部加固膠合完畢。9月,開始復原安裝。為解決古代地面過低容易積水問題,決定在地下埋砌厚1.60米的條石基礎,使經幢基礎略高出周圍地面。基礎地面按發掘考證資料鋪設唐式磚砌散水地坪。然後將21級石構件依次保持水平吊裝拼接,在每級之間用古錢狀銅板填塞空隙,調整水平位置。1963年10月,復原安裝施工完成後用硅橡膠噴塗經幢表面,以防青石吸水,延緩青石表面的風化。1964年11月修復完工。今天展現在人們面前的這座經幢體態端莊而穩重,氣勢雄偉而秀麗,造型和諧而優美;各層的組合,束腰的配置,地面的鋪設等十分得體,頗具觀賞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