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忻州興國寺唐代經幢

忻州興國寺唐代經幢

日期:2016/12/15 15:35:1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佛教在線10月20日訊 據太原日報報道:最近,在忻州舊城的興國寺,出土了一座巨大的經幢,據專家分析此經幢為唐代遺物,這也是忻州境內最古最大的經幢。

  太平興國寺位於興寺街,紅旗廣場旁邊。始建於隋,興盛於唐宋,是忻府區境內始建年代最早的一處寺院。早在《元一統志》中,就有太平興國寺的詳細記載。書中說:“太平興國寺在忻州,在本州治西,本隋精通寺,唐天授二年改大雲,開元中改開元,宋太平興國四年改今名。”明代問世的《永樂大典》第5203卷中,又轉引了此文。在該寺大脊檩上,保存有兩塊清代維修時的木牌,上面寫著:“大唐敕忻州在城太平興國禅寺,有十二院周圍,大明洪武年重修,成化年重修,弘治年又重修,嘉靖二十六年八月又重修,今大清同治十一年四月開工,重修佛殿、廊房、圍牆、萬壽宮、朝門,州正堂戈濟榮重修。”從諸多史料上可以看出,該寺當初是皇帝敕建的,由於歷史朝代的更迭,該寺幾易其名,且是隨著朝代名而定寺名,這在忻州市所有寺院中是少見的。該寺在隋朝時叫精通寺,唐朝先叫大雲寺,後叫開元寺,宋朝改為太平興國寺,以後再未改名。該寺在清朝末期,還是規模很大的一座寺院,總占地12000平方米,以天王殿為軸心,周圍有十二院,分別為開化、七佛、上生、慈寺、三學、萬壽、甘泉、草堂、永寧、靜止、宣德、大明院,各院設布奇巧,獨具匠心;建築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是秀容古城中最為顯赫的古代建築群。寺院由賴牧大和尚坐鎮僧正司,統轄全州寺院。

  出土經幢的地點在天王殿後,該寺的中軸線上,為八稜石柱形,直徑90厘米,高1.8米。幢上刻著《尊勝陀羅尼經》,筆體遒勁,因年代久遠,刻幢年月與人名已漫漶不清。還有兩個八角石蓋,一個直徑1.6米,厚32厘米,上下面的中間都有八角幢礎部分,下面寬90厘米,上面寬80厘米,形狀為樓亭的石檐造型,下面有精細的石雕,雕刻圖案為飛天、金雕和牡丹,八個角上刻著懸掛風鈴的雙孔。四個飛天形態各異,特別是長翅膀的飛天是罕見的。上面刻著瓦壟圖案和動物造型。另一個直徑1.4米,厚52厘米,下面中間的八角幢礎部分寬80厘米,四周刻有覆蓮瓣,側面四周刻著帷幕的纓絡。

  據忻州市考古專家考察分析,經幢的造型和圖案為唐代風格,蓮瓣上的瓣尖、飛天的翅膀、古拙的造型,都是唐代特有的手法。經幢作為佛教的產物,何時傳到我市已不可考究,截至目前五台山最古的經幢是佛光寺唐大中年間的經幢,再下來就是宋代經幢了,其中有170年空白,至今再沒有發現唐代的經幢。興國寺的經幢,最起碼是唐代的,如比大中年代早,那就是忻州市考古界的一大新發現。即使沒有大中年間的早,單純是唐代的,也是一重要發現,填補了忻州市文物界的空白。

從出土的經幢部件看,興國寺的大經幢應是兩套,因兩個石蓋的幢礎大小不一,雕刻造型風格也不一,絕對不是一套經幢。從和幢身相吻合的石蓋看,在石蓋上至少還有一節甚至兩節。從出土的這些部件可以分析到,這兩座經幢復原後是十分高大的,根據目前忻州市已經發現的所有經幢看,興國寺經幢是忻州市最大的經幢。

  興國寺在清朝末期開始衰落,到民國初期慘遭破壞,先是毀了塑像,改為忻州女校。七七事變後,被日軍侵占。日寇投降後,國民黨專員公署接管。1949年國民黨失敗,忻縣縣委駐占,上世紀七十年代成為縣工業局印刷廠,後來被二十幾戶居民住宿。十二院或被拆毀,或被居民侵占。在落俗百年裡,其余的經幢部件流落到哪裡,已不得而知,出土的這些經幢是忻縣老縣長張娘銀回憶並親自找到埋藏地點發掘出的。因經幢太大,施工人員找到這幾件後再沒有深挖,當時只知道有些石頭,誰也不知道這些石頭是何年代,有何價值,所以也沒人指揮去考古探測,因而現在還有很多的遺憾流落在社會或深埋在地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