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藝術築寶庫
日期:2016/12/14 11:21: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山西表裡山河,鐘靈毓秀,是國內外知名的文物大省。其中傳統古建築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構築之精、造型之美,堪稱“東方古代建築藝術的寶庫”。
適逢第二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我們走進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山西古建所),用手中的筆和鏡頭捕捉古建築神韻,訴說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讓更多人發現古建築之美,為保護古代建築、傳承優秀的古代建築文化和促進古代建築的研究、交流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傳承文明 鑄造精魂
1934年,梁思成先生入晉考察,成為山西文物建築研究的發轫開端。
山西古建所成立於1980年,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古建隊,距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主要職責是專門從事全省多種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與科學保護工作。是全國成立最早且成果較顯著的省級文化遺產保護科研單位之一,在國內享有盛譽。
該所具有國家文物局頒發的甲級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資質證書、一級施工單位資質證書和甲級施工監理證書。現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國家和省級專家、國家注冊建築師和中青年技術骨干共計6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人,作為專業實習基地與北京大學、山西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合作培養文化遺產保護專業人才,每年培養碩士研究生5—7人。
該所保存有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圖書3萬余冊,歷年測繪設計圖紙3000余張(套)及數萬張文物建築影像資料。長期以來,完成文物保護單位“四有”檔案建設336處,編制紙質檔案3768卷。先後完成或合作完成的科學研究著作如《繁峙巖山寺》、《山西寺觀壁畫》等20余篇,完成各類論文320多篇。為我省的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1980年以後完成的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勘察設計、修繕施工、工程監理任務達300余項。在古建築、仿古建築工程設計和保護方面的研究成果豐碩,在全國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方面有著較高的水平。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文物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的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為我省的古建事業大發展、文化產業大繁榮做出了貢獻。
發轫與奠基
山西的古建築保護事業是從中國營造學社為發轫的,20世紀的30年代中期,以梁思成、林徽音先生為核心的中國古建築研究組,先後4次對山西雁北、忻州、晉中、呂梁、臨汾等區域的多處古建築實物進行調查,開創了中國的建築史學,也為山西古建築的保護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51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負責山西境內文物保護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同時,在全省成立了五台山等十個文物古跡保養所,標志著山西省的文物管理工作開始納入國家體制。進入上世紀60年代,十大所除五台佛光寺外,皆移交給了地方管理,並更名為文物保管所。省文管會古建組配合國家文物局專家學者,開始了對山西文物建築的調查、維修、保護和管理。
新中國成立後,古老而珍貴的文物建築擺脫了戰火的威脅,但多數歷史悠久的古代建築急需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搶修加固和修繕保護。這期間,由古建組負責修繕了晉祠魚沼飛梁、晉祠獻殿、崇福寺觀音殿、佛光寺文殊殿等20余項工程。余者基本做到了修修補補,不塌不漏,從而使我省重點古建築的安全問題得到了有效控制。
芮城永樂宮壁畫揭取、加固和安裝工程、雲岡石窟石質文物保護和南禅寺大殿落架修繕工程,是上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古建築維修史上的三項重大工程,1978年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三項工程的科研成果受到大會獎勵,這是對山西省古建築保護工作成績的充分肯定和熱情鼓舞。
這個時期,除進行雲岡石窟、南禅寺大殿落架修繕和廣勝寺全面大修外,還局部修繕了大同善化寺,搶險加固了應縣木塔,全面維修了五台山菩薩頂、殊像寺,復原修繕了臨汾魏村牛王廟元代戲台等工程。
發展與成熟
1979年,運行了近30年的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更名為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的文物保護事業開始了新的征程。12月,古建隊升格為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
這個時期山西文物建築維修保護工程,重點放在了大同至運城旅游線的文物開放單位和遼、金、宋以前殘損嚴重的木結構建築及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1992年5月在西安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方針後,山西省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物建築搶救保護工程,投入的維修經費和實施的工程量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
山西古建所在20年的文物建築保護修繕實踐中,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工作機制,工程規模上“點”、“線”、“面”循序漸進,修繕原則上堅持原狀和長久性保護,設計構思上強調理論和實物依據相互鑒證,修復方法保持“四原”特征,為山西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驕人業績。
20世紀80年代是我省古建維修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眾多的保護工程建設集中於這一階段。所做的主要工程有绛縣太陰寺大雄寶殿、運城池神廟西大殿等50余處古代建築。同時還對靈丘覺山寺、太原不二寺等進行了測繪設計及備料等修繕前期准備工作。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外交流的逐漸增多,山西的文物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士的關注,山西也成為人們研究、考察和旅游觀光的好去處。在此期間,國家和山西省共投資8500余萬元,對110余處古建築進行了保護維修,創歷史最高紀錄。主要修繕了解州關帝廟、萬榮東岳廟等20余處古代建築。
繁榮與鼎盛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山西的文物保護事業步入了繁榮與鼎盛時期。
這一時期,山西古建所抓住大好的歷史機遇,參加了文物建築保護方面的重大項目,不僅鍛煉了隊伍,而且提升了研究所的整體形象。
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間,研究所承擔山西省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規劃、設計300余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規劃、設計70余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規劃、設計80余項,為傳統古建築的學術研究和科學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
近年來,山西省在文物保護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其中五台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十大文物保護工程為社會矚目。十大文物保護工程中,研究所承擔和參與了五台山申報世界文物遺產、平遙古城保護、山西南部早期木構建築保護、應縣木塔修繕保護、佛光寺維修保護、山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等 6項保護工程。除此之外,還承擔了四川地震災區受損古建築維修設計方案等項目。
21世紀初期的十年是山西文物建築保護的繁榮與鼎盛時期,無論從經費投入還是保護力度,或是保護數量等方面,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最。保護技術與手段日臻完善,保護隊伍不斷壯大,科技保護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頻繁,研究成果倍出,由此促進了社會及人們對文物保護的積極性。總之,21世紀初期,山西的文物保護事業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領導與支持下,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來源:發展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