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一天 水鄉古鎮裡的悠悠時光
日期:2016/12/14 10:31: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每一天清晨時分,周莊安靜得仿佛還是一個不為人所知的世外桃源,石板路上有人在生爐子,袅袅青煙飄散在粉牆黛瓦上空,喚醒了沉寂了一夜的古鎮;中午時分,鎮子裡到處是搖著小旗的旅游團,或者漫無目的地閒逛著的單散游客,此時的周莊就是那個廣為人所诟病的大熱的旅游景點,熱鬧,喧囂,可是這樣世俗的人間煙火不也是很多人的向往嗎?
等到黃昏,人群逐漸從鎮子的角角落落散去,周莊重歸寧靜。天光慢慢收攏它的羽翼,燈火漸次亮起,星星點點散落在街角河道。輕笑與細語循著燈光暈染開去,周莊的夜色裡彌漫著水的清涼。
牌樓塔影
每一天的清晨開始,天南海北的游客從這座牌樓下走進周莊,走進他們長久以來的憧憬與想象。牌樓氣勢軒昂,形態翼然,恰如水鄉古鎮周莊的一道莊重古樸的門扉。精錾細雕的建築工藝、華美隽永的柱聯額字,使牌樓越發神彩飛揚。南側匾額“唐風孑遺”,系左筆費新我所書,行草兼形,神采飄逸,實在是對古風獨存、保護完好的周莊古鎮之精辟寫照和由衷贊歎。牌樓西側的仿古屋頂叢中,聳立著一座仿古寶塔——全福塔。塔系混凝土木結構,五層六角形檐,翹角凌空,風鈴高懸,煞是古樸雅致,與古鎮裡的粉牆黛瓦相映生輝。人們沿著塔內螺旋式階梯登高眺望,則遠山近水、屋捨田園盡收眼底。牌樓塔影成為周莊新老街區銜接處的漂亮一景。
細雨中的河道
水是周莊的靈魂,塑造了水鄉人的氣質秉性,河道則造就了周莊的格局。幾十年前,在古鎮還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時,周莊人的全部生活都是在河面上的。人們坐船進出周莊,在河道上買賣交易,迎來送往,在水邊的房子裡結婚生子,繁衍生息。面向河道的後窗下不知漂過了多少故事。
雙橋
去周莊,雙橋是不能不看的。雙橋俗稱鑰匙橋,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梁橋——永安橋組成,因畫家陳逸飛的一幅《故鄉的回憶》而馳名海內外。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碧水泱泱,綠樹掩映,欵乃聲聲中小船從橋洞下穿過,晃過一個牆角仿佛就蕩進了歲月深處。
水巷游
坐船穿梭於粉牆黛瓦、樹影花香之間,換一個視角去領略古鎮的風情與美景。槳聲輕柔,水波蕩漾,漣漪隨著小船緩緩向前擴散,漸次穿過一個又一個橋洞。
沈廳
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沈廳位於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進五門樓,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間,分布在一百米長的中軸線兩旁。朝向正廳的磚雕門樓是五個門樓中最宏偉的一個,高達六米,三間五樓,上覆磚飛檐,刁角高翹,下承磚斗拱,兩側有垂花蓮,下面是五層磚雕,布置緊湊。正中有匾額,刻有“積厚流光”四字,四周額框刻有精細的紅梅迎春浮雕。磚雕門樓上還镌有人物、走獸及亭台樓閣等圖案,包括《西廂記》、《狀元騎白馬》等古典戲文,線條精細流暢,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宅院裡清幽沉寂,兩百多年的光陰就蟄伏在牆角的那一簇苔藓上。
萬三家宴
逛到中午該嘗嘗周莊的美食了,“萬三家宴”可算得上是集大成者。相傳此宴是當年沈萬三為招待權貴親朋,循吳中風俗,特聘名廚精心烹調的各式佳肴。菜肴具有講究時鮮,選料精致和色、香、味、形俱佳等特點。其中,濃湯赤醬的當家菜“萬三蹄”是沈萬三宴請朱元璋的主菜之一,肉酥皮嫩,香氣四溢。如今萬三宴由萬三蹄、沈家元寶蛋、草雞三味圓等菜式組成,盛於青瓷大碗內,是周莊特有的飲食文化。
貞豐街
街因貞豐橋而得名,是江南水鄉傳統民俗文化的荟萃之地,有紡紗織布、草編竹編、竹器木器、剪紙泥塑、打鐵制坯等民間手工藝作坊,是一部活色生香的民俗教科書。在這裡游客可以深切體味到平日裡城市中少有的傳統文化韻味。
酒作坊
貞豐街上的“源豐順”曾是周莊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個釀酒民間作坊,規模之巨和酒的品質之好方圓百裡聞名。現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恢復重現了當年釀酒的場景。“源豐順”釀有黃酒、米酒、白酒,其中“十月白”米酒最為出名,口感甜柔、醇綿,因品質獨特而聞名遐迩。
竹編坊
周莊竹編竹雕歷史悠久,清代就形成“篾竹埭”,編制筐、箕、籮、匾、榻、桶、席、籃等生產和生活用具,以堅實、細密耐用而聞名四鄰八鄉。周莊民間竹雕藝人以竹木為原料,以山水、花鳥為吉祥圖案,用精巧的工藝雕刻成筆筒、擺件、木質家具花板等,融藝術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最令人稱奇的是竹編藝匠手中的竹刀能把竹片分劈五層青黃篾片,所編籮筐篩匾,形態各異,細密精良。
土布坊
原汁原味的傳統手工藝再現,紡車織機、阿婆靈動雙手和富有節奏的織聲,構成了極具江南韻味的土布織造圖。自古周莊鎮四鄉便是棉作地區,從事植棉、紡紗、織布的農家甚多,所產棉布有綦子布、雪裡青布等。農家織成的棉布,多運至鎮上售予布莊,再由布莊轉售外地客商,號稱“周莊布”,聞名於各地。
迷樓
迷樓是周莊一處最具傳奇色彩和浪漫色彩的地方,位於貞豐橋畔,是一棟木質二層小樓,原先叫“德記酒店” ,後南社發起人柳亞子與南社諸君在酒樓裡開懷暢飲,詩詞唱和,集為《迷樓集》,刻印付梓。德記酒店遂改名為迷樓,聲名遠揚。
馬曉晖文化沙龍
馬曉輝文化沙龍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築,粉牆黛瓦,古色古香。整個古建築共分兩層,上層主要是創作、會晤、休憩之用,下層展示了馬曉輝多年來創作的音樂作品和音樂推廣之旅的照片等。中間有個小型舞台,定期會有演出。
古戲台
昆曲發源於水鄉周莊為代表的周莊地區,古戲台是以古舞台、觀演樓為主體的古建築群,木質結構,古色古香,每天均有昆曲上演。“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周莊的夜
每當人群散去,夜幕降臨,周莊重新回復它原本的面貌——江南詩意和平靜生活。所以,如果不在周莊住一夜,不經歷周莊夜晚老街石橋上的明月清輝,不經歷斑駁木門後的燈影幢幢與輕聲笑語,那麼你就沒有到過真正的周莊——至少那個周莊是不完整的。
四季周莊
在夜色中尋找周莊的歷史足跡,一部原創大戲《四季周莊》帶你領略周莊的四季風情。擁有數百位原住民演員陣容,在水上舞台還原周莊人的真實生活、勞作場景,踏水吟歌,演繹周莊歷經千年滄桑卻不曾改變的質樸與典雅。
住在周莊
周莊有各種不同風格的民居客棧,貞固堂就是其中之一。貞固堂客棧始建於民國初期,位於古鎮太平橋堍,距離雙橋僅咫尺之遙,是一家樹影花窗、粉牆黛瓦的宅院式客棧,面街臨河,環境幽雅。它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愛國人士沈體蘭先生的故居,後來成了鎮上唯一的景點旅社。貞固堂一樓原本是沈家的大廳,現在依然對游人開放,而二樓,沈體蘭先生和家眷的臥室則成了接待游人的房間。打開臥室的格窗,就可以看見波光粼粼的河道。
(編輯:申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