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頤和園古建築可實時健康監測

頤和園古建築可實時健康監測

日期:2016/12/15 1:21:4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昨日,頤和園,兩名工作人員用三維數字掃描技術采集石舫的基礎數據。當天,頤和園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成立。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新京報訊 (記者饒沛)昨天,頤和園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成立,通過建立監測預警體系、實施保護工程,實現對頤和園的全面監測、實時監控、應急指揮、持續保護。

  記者了解到,此次頤和園建立的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也是為了與去年國家文物局建立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進行數據對接。

  建立立體監測預警系統

  遺產監測中心將對頤和園的每一個“細胞”監測,大到頤和園的山形水系、周邊環境、外圍借景和天際輪廊線,小到古建的瓦片、彩畫紋樣、遺址,古樹周邊的小草,昆明湖中的水體、甚至土壤中微生物都將成為監測的對象,並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列入保護范疇。

  頤和園文物部副主任周尚雲說,該中心將通過對遺產本體、環境因素、人為活動、保護管理體系等四方面監測,建立立體監測預警體系。

  古建沉降可立即處理

  頤和園建設部副主任劉瑗說,以前對古建的監測全靠人力,每個月才能對古建的重點部位檢查一遍,對受力點貼上一張紙,紙裂了才能知道哪裡發生了變化。對於已經發現的裂縫要打上標尺,以此了解變化,人為隨意性比較大。

  現在,工作人員通過給古建進行三維掃描,建立古建檔案,將古建築的基礎信息精確度提升至毫米,並囊括了建築的每一構件,分析受力結構,找出受力點,並在受力點安裝傳感器,數據將會實時傳回到監測平台,一旦古建發生沉降、傾斜、位移等,監測人員將能在第一時間獲知並進行處理。

  目前,德和園大戲樓已經安裝了12個傳感器。今後,頤和園將采取傳感器等技術監控與人工監控相結合。

  文物展廳將測二氧化碳

  對於有可移動文物的展廳,將安裝溫度濕度、有害氣體的傳感器,觀眾過多可能造成展廳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對文物保護不利,一旦展廳內二氧化碳濃度超過設定的安全值,傳感器將報警,監測平台的工作人員將通知展廳工作人員控制人流、疏散游客。

  傳感器還可以對氨氣進行監測,北方冬季施工常用防凍液,其中的氨氣將在其後緩慢釋放,對文物造成損害。

  目前國內已有28個世界文化遺產單位建立了監測中心。

  ■ 現場

  360度掃描僅需數分鐘

  昨天,在頤和園石舫,技術人員正在用一台類似投影機的儀器,對石舫進行掃描,采集數據。

  技術人員說,掃描儀可以對文物古建進行360度的掃描,掃描一次僅需要數分鐘。“看到石舫一層和二層之間的那條小裂縫了嗎?通過掃描就可清楚地知道裂縫的寬度。”技術人員說,明年在同樣地點再次掃描,就能知道裂縫的變化情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