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珍貴唐代經幢
日期:2016/12/15 15:35:0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佛教在線6月30日消息? 據洛陽晚報訊(記者 陳運團):6月29日上午,記者外出采訪經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安樂鎮棲霞宮村,意外發現正在改建的聶西路路旁棄置著一個外形奇特的石柱,走近細看,它剝蝕嚴重,年代久遠,柱體上還密布文字,遂迅速向河南省洛陽市文物部門反映。有關專家趕來後,認為它是珍貴的唐代經幢,目前在河南省洛陽市非常罕見。
這件被稱為經幢的石柱由青石雕制而成,非常沉重,有一噸多。它的外觀呈八稜錐形,通高1.42米,上細下粗,底面對角長54厘米。早前時候,它的下半部可能被長期埋於地下,結果使這部分柱面得到了很好保護,上面的文字雕刻精致,布局規整,以楷體為主,十分俊秀。但它的上半部由於長期暴露在外,歷經日曬雨淋、人為碰撞,這部分柱面剝蝕嚴重,上面的文字模糊不清。
據河南省洛陽市棲霞宮村73歲的肖長明老人介紹,在他的印象中,這個奇特的石柱上頭原本還有一個雕制得非常漂亮的青石頂蓋,像傘狀的房頂一樣,上面有栩栩如生的佛像、多姿多彩的花卉等。解放前,這個石柱的出土地點附近是一座被稱為觀音堂的小廟,石柱連同頂蓋就立在廟堂前。他記不得是在什麼時候,廟被毀了,石柱也被胡亂推倒,埋在了地下,但是那個漂亮的頂蓋與柱體分離後,沒有被埋,過去一直扔在路邊,三四年前才沒了蹤影。十幾天前,有關人員修建穿過他們村中的聶西路(聶灣村至西石壩村),用機械設備挖邊溝處理路基時,意外地把這個石柱挖了出來。大家都不知這是什麼東西,就隨便把它放到了路邊的空地上。
6月29日上午,記者將這一信息反映給河南省洛陽市文物部門後,洛陽市民俗博物館館長王支援等專家迅速趕到了現場,經過認真鑒別、分析,大家認為這個八稜形的高大石柱應是一件唐代經幢的主體部分——幢身,非常珍貴。幢身上殘留的文字,一部分為《陀羅尼經》經文,一部分為記事文,內容主要記載的是在唐代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等時期,李混、鄭全、十四娘子等達官貴人捐獻十余頃土地和物資,建設一座規模龐大的寺廟的事件。文章內容龐雜,對當時洛陽城內外眾多寺廟的興廢變遷、地理方位也進行了介紹。此經幢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它的刻制時間應在唐代中後期。對照史料,它的出土地點位於唐代東都洛陽城的修繕坊內,在著名的南市的西南邊。
王支援館長介紹,幢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佛教傳入我國以後,佛教徒在長筒圓形綢傘上寫經,稱為經幢。唐代中期佛教密宗傳入我國後,信徒認為咒語——“陀羅尼”包含深奧的經義,倘若有人書寫或反復誦念,即會解脫他的罪孽,得到極樂。於是,他們紛紛將佛經或佛像書寫和描繪在幢幡上,後來為了保持耐久,改書寫為石刻,因刻的內容主要是《陀羅尼經》,因此亦稱為經幢。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一般安置在寺院、通衢大道等地。宋代以後,經幢造型逐漸復雜,日趨華麗考究,表面的镌刻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6月29日,河南省洛陽市民俗博物館依照有關程序,將這件經幢征集收藏。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隨後將組織更多專家,對其展開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