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運河中屹立“南方大雁塔”
日期:2016/12/15 0:47: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月下泛舟高郵湖,是這片水域的柔美多情;把酒臨風文游台,是這座古城的風流倜傥。而把兩者連接起來的,正是這條川流不息的千年古運河。“在高郵,運河是一條閃亮的腰帶,將一座城,一片湖,緊密連了起來。”原高郵市文聯主席姜文定如此說。
水中的“南方大雁塔”
高郵城中,有一條東西相向的通湖路,盡頭,就是運河二橋。雖說是二橋,卻是城區之內,最便捷過河的道路。“城南也有一條運河大橋,但是距城區,還是有些距離的。”姜文定介紹道。
高郵有兩道堤,一道隔著運河和古城,叫做東堤。一道隔著運河和高郵湖,名為西堤。從運河二橋而下,就站在了西堤之上。東面是百舸爭流的運河,西面是波光如鏡的高郵湖,這一道西堤,就隔出了動靜皆宜,風光如畫。
運河水拍著西堤堤岸。循著古塔寺廟的缭繞香煙,一座建造在運河之中的鎮國寺,躍入眼簾。河中有島,島上有寺,寺裡有塔,這座鎮國寺,也是運河揚州段中,唯一一座在河中的景觀。寺和堤之間,有廊橋相連,懸掛在橋梁上的明燈,隨風飄揚出止水心境,那些張貼在橋柱上的智語,更是條條都讓人有醍醐灌頂的通透。寺廟之中,觀音塑像,手持楊柳枝,面露慈悲容,保佑著面前這條千古名河。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寺院深處,那座巍巍壯觀的鎮國寺塔。塔身七層,仿樓閣式,塔頂直立著高2米的葫蘆式紫銅塔尖,銘刻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祈願。站在塔邊,東觀古城,西覽湖天,腳下則是滾滾運河水。相傳唐僖宗李儇有個弟弟,看破紅塵後剃發為僧,周游名剎,行至高郵,見西城有這樣一塊平坦開闊之地,便請求哥哥在這裡建一座寺廟,供他修行念佛。唐僖宗答應了他的要求,砌鎮國寺並賜給他舉直禅師的稱號。舉直禅師圓寂後,安葬在寺內並建佛塔,這就是鎮國寺塔。這座佛塔的建築風格,極似西安大雁塔,因此也被稱為“南方大雁塔”。
鎮國寺塔始建於唐代,稱“唐風”;宋代重建,稱“宋骨”;明代又在塔外加包一層,稱“明包體”;清代又重修過上三級塔體,所以又有“清三級”。1956年,在大運河拓寬時,這段運河曾經計劃拆除寶塔,方案報批國務院審批時,周恩來總理批示“讓道保塔”,這才讓這座千年寶塔,葆有了如此滄桑的容顏。“每年過年的時候,高郵人都喜歡到這裡來,為未來一年祈福。”姜文定介紹說。如今,高郵正在全國范圍內,為鎮國寺征求楹聯,以期增加這座運河景觀的文化韻味。
鐵皮渡船的“無奈”
運河二橋尚未修建之前,高郵人想要過河,大多是通過岸邊的擺渡。如今,那艘鐵皮渡船,依舊往返於兩道堤岸之間,維系著兩岸百姓的生活。單程渡費2元,渡工呂友進,接過錢後,就擱放在駕駛室前的小木盒中。“以前沒有大橋,擺渡很忙的,現在過擺渡的人,少得多了。一天下來,也就是三四十個來回。”無論是過橋,還是乘擺渡,西堤上的風景,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風景畫。秋色未深,湖邊的蘆葦還沒泛出金黃或銀白的顏色,可那些綠色的植被,還有點綴其中的麻鴨,成著群,結著隊,旁若無人地游過。極目遠眺,就是一望無際的高郵湖,水面上白帆點點,波光粼粼。
塔和樓的“文脈”
在高郵城區,有兩座和鎮國寺塔交相輝映的建築,一座淨土寺塔,一座奎樓,也都是高郵地標式的建築。淨土寺塔挺拔雄偉,矗立在東南方位,七層八面,面面玲珑,一角之上,還存有當年炮火的痕跡。曾有人攀上塔頂,取出過《華嚴經》《金剛經》等珍貴文物。站在塔下,遙想當年狼煙彌漫,文脈無極,都化成了,踏花歸去的馬蹄生香。
至於奎樓,從“身高”上看,要略低於雙塔。黑瓦白牆,廊柱精美,拾級而上,感受文氣襲人。奎星一直被認為是主宰文學興衰的星宿,而在這座奎樓籠罩之下的高郵城,走出了秦少游、王念孫、王引之、汪曾祺等文化巨匠,當真是把奎樓的文氣,一脈相承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