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古鎮是中國古代宗族聚居形態典型代表
日期:2016/12/14 9:52:5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龍門古鎮——龍門古鎮是我國古代宗族聚居形態的典型,至今仍較完好地保存著明清兩代建築群與古街風貌。鎮外的龍門山及主峰杏梅尖雄偉峻拔。龍門又稱龍門古鎮,位於浙江富陽縣南部,距縣城16.1公裡。南系龍門山,屬仙霞嶺余脈,主峰杏梅尖海拔1067.6米,為全縣最高峰。清代為正南區慶善十二莊。現屬龍門鄉。鄉人民政府駐此。由龍一、龍二、龍三、龍五、龍七、龍八、龍聯7個行政村組成。
全村有山14715畝,耕地3396畝,其中水田3083畝,旱地303畝。主產水稻、小麥,兼營蠶桑、果木、蘆筍、黃花菜、茶葉、小青豆等經濟作物,境內主要礦藏有石煤、石灰石、青石、磷礦、磁土、紅土等。石煤、石灰石分布廣,儲藏量大,是燒石灰制磚及生產水泥的重要原料。水利資源豐富,全村有小水電站5座,裝機990千瓦,年發電量為113.8萬度。橫樟公路穿村而過,來往車輛川流不息,交通便利。
龍門古鎮建築特點
龍門古鎮保存自明至民國時期不同風格的大小祠堂、廳堂、民居、古塔等,成為一個較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落。龍門村歷史上曾建有60余座廳堂,現尚存有30余座。古建築群布局嚴密多變,是江南古代宗族聚居形態的典型反映。整個古鎮由眾多以廳堂為中心的居住院落組合而成,簡稱廳屋組合院落。一座廳堂為一房或一小家族的祠堂,以此為主體,環以住宅,築起高牆,成為龍門孫氏總族下一房一支的居住點。《孫氏宗譜》載:“孫氏千有余家,各房聚處皆有廳以供阖房之香火”。
屋組合院落,在形式上有“井”和“回”字形兩種。廳與廳之間,卵石鋪成的狹弄長巷密如蛛網,牆檐相連,房廊縱橫。生人進入龍門古鎮難分東西,時時感到途窮路盡。怪不得當年日本侵略軍不敢亂闖龍門。龍門人誇耀說:“大雨天串門,跑遍全村不在露天走半步,回到家來不濕鞋。”整個古建築群中,要數孝友堂、鹹正堂、慎修堂、山樂堂、義門為最醒目。明代建築孝友堂是全村最高的建築,後進有三層。登此樓,全村盡收眼底。明嘉靖年間建造的義門,磚砌門樓,柱礎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石鼓形,上下飾兩周孔釘,下作覆盤式,頗為壯觀。
清代建築鹹正堂(又名百步廳),分前、中、後三部分,後廳氣魄最大。走進八字台門,接連就是九開間的門面,正中一間,橫梁的跨度九米,縱向有三進,從大門進去,穿過兩個天井,到後檐風火牆為止,剛好是一百步。慎修堂(又名百獅廳),廳內各根前檐柱的“牛腿”上都雕有獅子,有一雕一獅,也有一雕數獅,有母獅和小獅,不多不少正好一百只,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在浙江古代建築中別具一格。民國年間建築的山樂堂,前為門廳,後為正廳,中間有天井,兩側為廂房,門廳後檐和廂房前檐及正廳前檐之間的檐枋交接點施以垂蓮柱,雕成花燈狀,梁架構件皆雕刻精致。村中有一條反映19世紀農村集市店鋪場風貌的小街,小街橫貫東西,約400米長,街道狹小,路面以鵝卵石鋪砌成,兩側房屋多系清末民初建築。小街布局協調統一,別具風采。杭州12月25日電 記者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