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大亞灣推動古村古建築傳承與發展 家庭婦女成主力軍

大亞灣推動古村古建築傳承與發展 家庭婦女成主力軍

日期:2016/12/14 11:05: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為給婦女創造就業的機會,同時保護古建築,大亞灣區實施了媽廟村婦女發展助力計劃。近日,在大亞灣澳頭媽廟村,社工督導、項目負責人馬紹粉介紹,該計劃的工作室就坐落於此。該項目由大亞灣區婦聯、澳頭街道婦聯、澳頭媽廟村婦聯實施,大亞灣區集心社會服務發展中心承辦。如今,項目得到省、市婦聯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並入選廣東基層婦聯社會工作創新示范點。

1.jpg

  創意:賦閒婦女可發揮作用

  澳頭媽廟村位於澳頭街道中心區。媽廟村的南面有一條小溪,北面有一條寬達幾十米的河流(淡澳河),小溪和河道通流,猶如護城河環抱著媽廟村。媽廟村被譽為建築博物館,保存著一批古建築,建築風格從清代內陸的客家圍屋到沿海開放的民國碉樓、漁家石頭屋等都有,中西建築元素在大亞灣畔交融生輝,但大部分的古建築均無人看管,荒廢已久。

  2014年,大亞灣區婦聯委托社工機構開展了婦女需求與服務專題調研,《大亞灣區婦女需求與服務調研報告》顯示,媽廟村未就業婦女就業意願強烈,已就業婦女普遍對薪酬不滿。

  區婦聯指導媽廟村充分挖掘和整合本村資源,通過購買非駐點社工服務方式,婦工與社工連接社會資源修繕部分古建築,運用口述歷史、文化手工品制作的方式,傳承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觀念、尋根意識、開拓精神以及奇特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等,發揮“婦聯+村+社工+婦女互助組織”示范性婦女之家的輻射作用。

  支持:各方提供人力物力

  提及來自各方面的支持,馬紹粉流下感動的淚水。基地運作之初,租下了其中的一間上世紀八十年代建起的舊樓,將它修葺一新。在修繕工作中,各級婦聯為他們送來碗筷、油等生活必需品,捐獻電腦等各類辦公必需品。“五合樓”的主人李惠生、李志文得知社工機構要使用舊樓,免費提供舊樓作為公益事業之用。

  與此同時,區群團工作部在提供項目配套經費的同時,省、市、區婦聯和區婦兒工委全力支持和指導項目的運作,區文明辦將此作為“黨工+婦工+社工+義工”四工聯動志願服務站;區住建局質監站組織專家對媽廟古建築安全性進行初評,澳頭街道辦擬對基地公共空間進行改造,區國土資源分局提供媽廟村1~4村近10年航拍圖……

  展望:打造休閒宜居文化村落

  項目組設計了未來3年的目標和願景。

  第一年將組建不少於30人的婦女互助組,分為4個婦女小組開展相應的能力建設及古村文化保育工作;梳理和展示媽廟村歷史民俗,開展村(社區)公共服務,設立社區互助公益金,帶動更多的婦女和村民參與;再造村(社區)公共空間和項目服務基地,發揮老屋活化的示范效應;倡導修舊如舊的理念,連接社會各界資源,推動旅游、宣教、住建等部門關注和修繕僑鄉古建築。

  第二年則培育2~3個村(社區)婦女、家庭發展合作社,進一步提升村(社區)公共服務效益,鼓勵更多村民參與打造休閒宜居的文化村落。

  第三年,則以婦女為主體參與及運營媽廟特色生態文化村,有客家民俗文化館、古建築、客家特色美食街、客語路牌、古村民俗、本土文化講解員,以發展鄉村旅游,發揮項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全區38個村(社區)婦女和家庭發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