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承載著人與環境的關系,蘊含社會的記憶,是擁有地域文脈的無形地標,成為居民意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人類文化的演進歷程中,不同時期產生的地名,呈現出一種區域歷史演進序列的文化景觀。地名同樣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名又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出行、乘車、購物等日常活動,都與一定的社區或街區、街道、建築等發生關系,這都離不開地名。所以我們更應該保護地名文化遺產。
“北京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應用研究”這一項目,對北京14個區縣的5599條村落地名信息進行了數字化處理,分析了村落的歷史變遷脈絡;同時編制了通州、大興和平谷的地名規劃,並在廣泛的問卷調查基礎上,總結出目前北京在地名文化遺產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村落地名成批量快速消失。快速的城市化使城鎮建設用地迅速蔓延,大量的村莊已被拆遷,其中不乏很有名的古村落,比如北京大學東門外的成府村、頤和園以東的六郎莊等等。隨著村莊的拆遷,每年都會有許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地名消失。二是新地名文化歸屬感減弱。在新建城區使用了大量缺乏文脈的新地名,其記憶和尋找功能較弱,居民對新地名缺乏認同感,削弱了地名的文化歸屬性。比如亦莊新的道路名稱,包括榮華、榮京、天華、天寶、隆慶、中和、同濟、錦繡、運成、建安、康定等等。這些名稱沒有文化根基,而20多個村莊老地名卻被拋棄,像東紅門、海廠屯、羊坊、麥莊、鹼莊、壯丁村、小地、騷子營、隆盛場、六合莊等。
當前,保護地名文化遺產有兩個有效途徑:
一是制定地名保護名錄,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聯合國地名標准化會議確定地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說明了制定地名保護名錄和申遺是有效的保護方式。當前北京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速、新城建設加速,地名保護工作也應加速。地名保護名錄的分析內容主要有地名產生和使用時間、珍貴程度、紀念意義、歸屬感、想象力等五項評估標准,並在此基礎上劃分保護等級。申遺工作要注重將具有相同文化特征的地名群整體申遺,可以達到保護區域文化基因的效果。比如鳳河兩岸的 “營”字村落,包括石州營、霍州營、孝義營、沙堆營、垡上營、解州營、趙縣營、窦營、沁水營、長子營、黎城營、車固營、周營等,這些地名記錄和見證了北京的移民歷史,非常珍貴。
二是科學規劃城鄉地名。科學規劃城鄉地名,是解決現有地名管理問題的有效方案。地名規劃應作為城鄉規劃中一項特殊的專項規劃,結合城市地理、歷史、經濟、社會習俗和城市性質、發展方向等相關因素,構建具有地域特色、兼顧城市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地名景觀。可分為地名總體規劃和地名詳細規劃。地名規劃在滿足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對地名需求的同時,又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維持城市特色文化與居民的文化歸屬感。
當前北京正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亟需提前做好地名規劃和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非首都功能的原所在地和疏解目的地,都關系到地名的注銷、新地名的命名。在啟動地名規劃工作安排時,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保護與合理使用地名文化遺產,彰顯區域特色文化,比如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設區的老地名“潞城”,是通州的起源,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的重要構成元素。二是當老地名資源不足時再結合區域發展創意命名。三是地名變更可能會產生較大的經濟成本,變更之前需要估算成本。
另外,地名管理法規的不完善是地名混亂的症結所在,依法建立科學的地名管理法律法規體系迫在眉睫。現有的《地名管理條例》和《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已不能涵蓋目前地名管理的相關事務,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地名存量和增量的平衡,地名商業化,地名變更,新、奇、怪地名,以及互聯網地名管理,地下空間地名管理等等,亟須結合北京實際情況,與時俱進,完善體系,規范管理。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應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