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維吾爾族學者的古籍搜尋路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站

維吾爾族學者的古籍搜尋路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站

日期:2016/12/14 21:28:0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文字並存的新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來大量少數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古籍,“這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從事少數民族古文化保護事業28年的新疆民族事務委員會(宗教事務局)少數民族古籍辦副主任、編審艾爾肯·伊明尼牙孜告訴記者,“從浩瀚如煙的少數民族古籍中,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加以整理出版,使其在建設新疆的歷史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截至目前,新疆已搜集、登記造冊的少數民族古籍達到12491冊(件)。艾爾肯·伊明尼牙孜說:“這都是生活在新疆的先民智慧的結晶,歷經千百年流傳下來,許多書籍也已破敗,需要加強保護,這是我們留給子孫的寶貴財富。”
  28年來,搜集少數民族古籍的艾爾肯·伊明尼牙孜和他的同仁足跡遍布天山南北,深入各族民眾家中。“以前不像現在,書籍可以大量印刷,我們搜集到的書許多都是孤本、珍本。”
  雖已搜集萬余冊,但艾爾肯·伊明尼牙孜估計,現在民間尚有一萬件古籍有待搜集。這些古籍文獻就文種而言,有回鹘文、龜茲文、婆羅米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察合台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托忒蒙古文、柯爾克孜文、滿文、錫伯文、烏孜別克文、塔塔爾文、藏文等10余種文字。“每次搜集到一本珍貴的古籍,都像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
  成立於1983年的新疆少數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為摸清新疆少數民族古籍遍布情況,自2010年以來,已先後組織6批20多人次到新疆各地進行調查摸底。與此同時,各地州古籍辦也進行大量調查摸底和搜集工作。
  也是從2010年起,艾爾肯·伊明尼牙孜開始試驗影印古籍,然後將各類古籍文字翻譯成維吾爾文,影印古籍和翻譯版本一起造冊出版。這項工程極其艱難,到今年年底,也就6本書得以出版。但艾爾肯·伊明尼牙孜認為,這是“值得”、需要持續下去的工作。如此出版古籍圖書,可讓古籍得以“原貌重生”,又可讓更多的現代人讀懂千百年前先民們的智慧。
  采訪過程中,艾爾肯·伊明尼牙孜一再強調“官方力量”。政府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古籍的搜集和保護。近五年來,新疆少數民族古籍辦公室投入250萬元人民幣,搜集各文種古籍2500多部。書籍類和講唱類文獻居多,其中有的是新發現的且歷史文學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價值高的孤本、珍本。其中收藏的古籍《先知傳》、《伊斯坎德爾傳》、《列王記》等28部古籍被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之中。
  此外,2010年至2014年,新疆陸續整理出版20本(部)古籍,各地州市也整理出版了8本(部)古籍。這些古籍既有維吾爾族不朽名著《福樂智慧》的三種抄本影印本,也有哈薩克族醫學巨著《醫藥志》、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蒙古族史詩《江格爾》,以及錫伯族薩滿教經典《薩滿神歌》等。
  艾爾肯·伊明尼牙孜坦陳,由於新疆少數民族古籍內容廣泛,牽扯學科多,語言的種類多,其保護工作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為使此工作可持續和後繼有人,新疆古籍辦多年來先後以培訓、委派學習等方式,培養專業人才,但目前仍面臨著人才匮乏、老化等現象。
  “保護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我從事了28年,當然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我的職業,保護民族的寶貝。”艾爾肯·伊明尼牙孜稱,他今年已52歲,快退休了。但古籍保護沒有“退休”,他希望先將已搜集的萬余冊古籍影印掃描,畢竟有些圖書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損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